旅游风光

太清山脉

编辑: 日期:2018-04-15


太清山脉自县西北龙门洞后山鹤峰高地,东经湘鄂界山入县境,逶迤于渫水东北,历经高家界(海拔1737.9米)、顶坪(海拔1840米)、门坎岩(海拔1884米)、棋梁尖(海拔1444.4米)、双尖子(海拔2000米)、壶瓶山(海拔2098.7米)、九姊妹尖(海拔1411.1米)、柞(音zhà)茨岭(海拔1433米)、炉红山(海拔1170米)、太清山(海拔1019.5米)、燕子山(海拔580.9米)等高山大岭,蜿蜒300余里,直达澧水北岸石门县城楚江镇附近的白云层山,为渫水与沱水、澹水诸源的分水岭。

 
壶瓶山
 
唐代诗人李白留下名句:“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
清乾隆皇帝感慨万分:“壶瓶好景看不足,来生有幸再重游。”
壶瓶山,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位于石门县壶瓶山镇北端,为湖南极北之界山,由二迭系灰岩及泥盆系砂岩构成。山南为湖南石门县,山北连鄂西山地,为湖北鹤峰、五峰县,距石门县城146公里,海拔一般1700米左右,主峰海拔2098.7米,是湖南省最高峰,被誉为“湖南屋脊”。因其主峰顶四周高,中间低,形如瓶口,故面得名壶瓶山,为湖南石门、湖北五峰、松滋、枝江、宜都等县诸山之祖。它区位优势明显,北有三峡,南有桃花源,西有张家界,东有洞庭湖,它们如众星捧月,围护在壶瓶山四周,因而壶瓶山自明清以来,就有“控引鄂黔,接纳三湘”的誉称。
壶瓶山主脉呈东西方向延伸,以雷打岩为点分为东西两部分。
雷打岩西边,自西往东有两条主脉。南列主脉西起龙门洞附近湘鄂边界的高家界,向东经犀牛圈、阴坡、黄连棚到失妻河西岸的梯儿岩,海拔由1700米降至1000米;其支脉不明显,南侧多为古岩溶作用形成的溶蚀剥夷平面,表现为四周独立,顶部平坦,海拔为1000米以上的山原。靠北一条主脉沿湘鄂界山自西往东依次有高家界(海拔1738米)、顶坪山(海拔1840米)、门坎岩(海拔1884米)、棋梁尖(海拔1445米),主脉沿湘鄂边界,止于北溪河西岸,雷打岩,海拔由1900米递降至1000米,其主要支脉有金竹山(海拔1542米)、芦竹山(海拔878米)、狮子脑(海拔1327米)、月亮山(海拔1397米)、阳高山(海拔1302米)等,参差错落,高度多在1000米以上。
雷打岩东边,有三列平行延伸的东西向山脉。其北列西起鸦雀岭、东经双尖子(海拔2000米)、壶瓶山主峰(海拔2098.7米),至九姊妹尖(海拔1411米),为石门县与湖北五峰县的分界山脉,自西向东海拔渐降。其中壶瓶山主峰特立云表,睥睨群山,为湖南省最高峰。支脉有桐木山、紫高山、后山等,海拔高度亦在1200米以上。中列自剪刀垭(海拔2000多米)往东,沿湘鄂边界,经土蜂垭(海拔2000多米),东至寒池坪北部一直到懒板墩附近唐家河西岸,绵延12公里,南列由中岭北部老木尖往东,经凉水峡、石板滩,东延为龙池河以南的上、下八峰山、四姊妹尖、三望坡至神水溪以东,止于黄连河西岸,为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的南境山脉,海拔以老木尖一带为最高,达1500米以上,上八峰山至神水溪一带也均在1300米以上。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已雕饰出了壶瓶山惊世的容颜:原始森林绵延无际,奇花异草,五彩缤纷,高山飞瀑形态各异,峡谷溪水清朗湍急,岩洞迷宫神秘幽深,林间珍禽和鸣,山涧异兽出,红日云霞,雾淞雪原,惊世骇俗,无不令人拍案称绝,乐而忘返。
 
古老的活化石
亿万年前的壶瓶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如今属武陵山脉北支太清山系的壶瓶山,独辟一景。这里就像一座地质科学园,生物博物馆,许多远古的遗物都完好地保存在这里。这里有中国目前出露最齐全的标准时代地层剖面,有世界上最大的寒武纪地层剖面,有与张家界、索溪峪相类似又独具异形的地质地貌。化石极为丰富,特别是鹦鹉螺化石和三叶虫化石(即燕子石)随处可见。壶瓶山的燕子石比山东泰安、陕西半坡的燕子石质地更坚韧,手感更光润,色泽更明快,图案更清晰、生动。在活跃的地质年代生成的矿藏极为丰富,有磷、铁、钒、煤、铜、滑石、矽砂、莹石、石英砂岩等,近来还发现有石油资源分布,其中磷矿储量为全国之冠,是中国最大的磷矿产地之一。加上地球上神秘的30°纬线从其腹地穿过,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谜团,是“地球怪圈”上的“自然迷宫”。在这里,你可触摸远古的脉搏,可与史前的印记交流。
 
迷人的峡谷景观
“张家界的山,九寨沟的水,壶瓶山的峡谷美。”壶瓶山上有江南最大的原始峡谷群。仅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内深涧峡谷就有毛竹河、纸棚河、象鼻子沟、黄连河、黄虎港、石碾子沟、冉家峡、龙洞峡、后河、相连河等十大峡谷,将其分割成各具特色的高山峻岭。266座千米以上的高峰卓立如林,7湾流水绕山而出,河流大多深切,最高海拔2098.7米,最低的峡谷地带毛竹河海拔仅251米。峰顶与谷底相对高差达800~1800多米,峡谷总长200多公里,最长的峡谷在30多公里以上,最宽处1000米左右,最窄处仅2米多宽,呈“一线天”奇观的峡谷数十处。壶瓶山的峡谷陡峭险峻,层次变化丰富,呈原始生态状,是中国中东部地区峡谷发育最伟岸、狭长、幽深的地区,且各峡谷景观各异。
纸棚河峡谷全长8.5公里,有典型的森林特色。峡谷森林遮天蔽日,古藤缠绕,溪水清澈湍急,两侧悬崖峭壁上接云端,奇峰异石鬼斧神工,岩缝中山花灿烂,绚丽多姿,在峡谷中钻行,呼吸着清新怡人的空气,聆听着林间的百鸟和鸣,猿声啼叫,只有身处其境,才能真正切实地感受到“虎啸龙吟一河水,鸟语花香两岸春”的诗情画意。在拥翠清幽的象鼻子沟峡谷,则以瀑布多而壮观为特点,飘逸的仙女潭瀑、跌宕的大岭瀑等瀑布为峡谷增添了美丽的亮色。谷口的神景寨,河水萦绕着古朴的吊脚楼。白天游峡谷,夜宿吊脚楼,闻屋前水声,近山虫鸣,一片天籁之国。而黄虎港峡谷则以观猴为趣事。这是一条绵延30多公里的峡谷,水源充沛,倘若荡舟溯流,沿岸成群的黑猴、麻猴、黄猴的活动就成为旅游的焦聚点。龙洞峡两岸悬崖夹峙,则形成“一线天”的峡谷奇景。
峡谷生态漂更让人领略到无比的惊险与刺激,在已开发的龙文峡(龙洞峡神景寨――文峰)长达22公里的漂流线就有险滩50多处,落差90多米。坐皮艇漂下,险急处艇快如飞,石回水转,左冲右突,高呼呐喊,惊心动魄;舒缓处静如处子,沿途观赏奇山秀峰,令人心旷神怡,扼腕惊叹。看两岸古木参天,百鸟送艇,听水声轰鸣,两岸山歌隐约,使人疑是梦中。置身江流,一路惊险,一路风光,让人进入一种全新的人生境界。壶瓶山峡谷生态漂,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漂流队来此漂流、探险、揽胜。
 
灵秀的飞瀑流水
“山因水而活,水因山更幽。”壶瓶山群峰高耸,峡河幽深,这些溪河或流水潺潺,或湍急奔腾,或欢歌或细语或咆哮,高山流水,变成了瀑布群落,又因地势差异、源流大小而形成了飞瀑、喷瀑、漏瀑、帘瀑、线瀑、雾瀑、滚瀑等奇观。特别是暴雨过后,无山不瀑,无水不奔,千山万壑,到处迸溅着瀑布的浪花,震荡着飞泉的涛声。其中以象鼻子沟、纸棚河、黄连河等数十处最为壮观。它们有的从洞中窜出,声如惊雷,有的从高崖峭壁飞流直下,疑似银河落九天,有如卷帘,有如暴雨,也有如细珠。纸棚河峡谷北岸的泉坪飞瀑,从海拔800米的悬谷口飞洒而出,瀑长170米,气势壮观,且分为三层飞叠,一叠瀑飞泻而下,在阳光辉映下,彩虹富丽;二叠瀑、三叠瀑似缕缕丝带,飘飘而坠,如奔马,若雪花。板桥瀑位于象鼻子沟峡谷源头西侧,瀑布从宽约100米,高约130米的大陡壁上飞泻直下,像一匹白练高挂,瀑水跌入谷中石板上,激起万朵水花,给幽暗的峡谷增添了一抹亮色。象鼻子沟尽头的大岭瀑,从100米高的峭壁上跌落,雨季似万马奔腾,枯水季节则丝丝缕缕,水雾扑面。油榨河瀑布在黄连河下游,落差约200米,水从山顶喷涌而下,三叠滚落……壶瓶山的瀑布千奇百怪,雄伟壮观,当是游人观的最佳去处。
壶瓶山的溪河一里三湾,三湾一滩,滩滩各异,湾湾显奇。在水潭,在溪中,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穿梭游动,螃蟹在水中五彩斑斓的鹅卵石上静卧,好一幅鱼蟹戏水图。多姿的水体点缀了壶瓶山,给壶瓶山增添了无限秀色。
 
奇异的溶洞怪泉
壶瓶山石灰岩广布,溶洞成群,怪泉密布。溶洞景观极为壮丽,洞口或藏或掩,异彩纷呈;洞内石乳倒挂,晶莹剔透,千姿百态;石笋如林,琳琅满目,幻比蓬莱;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景中有景,处处迷宫。下雨时节,游鱼涌出洞外;晴天丽日,百鸟栖息洞中,壮观迷人,有很大开发价值。更为奇特的是还有鱼洞(从泉中冒出鱼群)、风洞、牙齿洞(有成堆的古人牙齿)等;还有洞中流泉,有喊泉(泉水随人的喊声潮涌而出)、奶泉(流出的泉水像牛奶、米汤)、鱼泉(雷雨时鱼从泉眼中涌出)、惊泉(炮竹声响时泉水喷射数十米)、不溢泉(取之不尽,且不满溢)。奇异的洞泉,耐人寻味,会使人产生无限遐思。
 
丰富的生物资源
壶瓶山奇花异草掩映,珍禽异兽云集,以其丰富、典型的资源著称于世。由于受地球史上第三纪海浸和第四纪冰川运动影响较小,以其独特的地史起源和地质构造,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小气候条件,从而成为我国亚热带第四纪冰期动植物理想的“避难所”,保存了大量的孑遗动植物及其群落,被国内外动植物专家誉为华中地区弥足珍贵的生物物种基因库,是欧亚大陆最完整的物种宝库。看顶坪山上原始森林,林海浩瀚,步入林中,清新舒畅,野趣横生。榉树、珙桐、红豆杉等珍稀古树高大雄伟,争相竞立,欲与天公试比高;黄心夜合,白天开出朵朵黄花,十分俏丽,夜晚悄然闭合,无声无息,举目望去,可谓“鲜花朵朵依芳树,万绿丛中一点红”,趣味怡然。20万亩原始次森林、6500多种植物、1019种药用植物、172种动物、35种矿种构成了一个天然珍贵的、物产丰富的聚宝盆。这里有珍稀濒危植物40余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34种。有国内海拔最低、群落最大的珙桐群落,为世界罕见。每年开花季节(4~5月)朵朵白花在碧叶中随风摇动,像一群跃跃欲飞的白鸽,美丽动人。湖南花楸、石门鹅耳枥、长果安息香(长果秤锤树)、倒披针叶珊瑚等7种植物首次在壶瓶山发现,为世界新品种,属壶瓶山所独有,被誉为“天外来客”。有在热带雨林中才能见到的大板根状群落,实为华中地区所仅见。兰花品种繁多,极品时有发现。有名贵药材白三七、天麻等57种。
壶瓶山有珍稀濒危动物53种。华南虎在全国仅湖南壶瓶山和福建武夷山两处所幸存。早已绝迹,只在古籍中记载的九头鸟在壶瓶山已被发现。鸟类学家认为只在广西、云南及东南亚才有的短嘴金丝燕却生活在壶瓶山,是一种奇异的自然现象。尤为奇特的是这里还生活着白色动物种群,至少有白猴、白蛇、白熊等5种以上的白色动物。还有4200余种昆虫,其中新发现的就有32种。丰富的生物资源吸引了一批批的专家学者来此观光考察,并留下了珍贵的科学记载。
 
雄奇的高山美景
壶瓶山有雄奇的山水美景。壶瓶山群山巍峨,奇峰挺拔,怪石嶙峋,岩磴环叠,沟谷幽深,溪河交错,集险、峻、奇、秀于一体,山、水、洞、云于一身,步步有景,处处有画,其雄奇壮观无不令人叫绝。登壶瓶主峰,南、西、北三面峭峻,坡度70°左右,东南面稍缓,有崎岖狭径可登。穿过天险猴子崖隧洞,上山第一关锁封岩,石壁中开,如斧劈刀削,像直插云霄的两扇大门,中间一条羊肠小道,盘旋到散酒潭。潭水清得可数水底卵石,崇山峻岭、花草树木倒映水中,有如“山在水里坐,鱼在石上游”。登上令牌岩,绕过道人湾,经过大洞坪,再到银杏树,直上大山顶。沿途重峦迭峰,悬崖处处,若翡翠妆点;奇峰如戟,胜鬼斧神工;其水飞流直下,飘逸如白练横空;其洞幽深奇幻,瑰丽如仙山琼阁;其云缭绕流涌,潇洒若天马行空。正是这些奇山异水、怪洞流云构成了“千丈壁”、“铜人岩”、“金蟾望月”、“雄鹰展翅”、“仙人守龙门”、“玉兔下金河”等惊世奇景,荟萃成气势磅礴的山水展览馆,令人目不暇接,咋舌称奇。
登临绝顶,茅草遍生,视野开阔。山顶冬春雪封,夏秋风凉,时有雾漫。望群山莽莽,云海翻腾,顿觉气象万千,“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激情油然而生。天上一轮红日,金光万道。脚下千山起伏,群峰攒动,恰如众星拱月。突然间,发现对面云雾缭绕的山坡上有袅袅炊烟,真可谓“白云深处有人家”,这使巍峨的壶瓶山更具诗意。引颈北望,长江如练,云梦如烟,江天寥阔,武汉黄鹤楼也依稀可辨;南眺,洞庭浩渺,武陵秋艳,好一派雄伟壮美的景观。俯视,云雾山、东山峰、文峰尽收眼底,奔腾的河流,美丽的田野,繁华的城镇,幽静的农舍,一览无余。看日出,观沧海,赏雪景,登高望远,湖南虽有多处,但壶瓶山应居首位,堪称一绝。难怪早在10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李白流放夜郎经此,被这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色所陶醉,欣然写下了“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的佳句。
壶瓶山除高峰峡谷、清泉飞瀑、壶瓶主峰、净乐遗址外,尚有九姊妹尖、雷打岩、仙人岩、神景洞、黄连洞、深溪河、犀牛圈、铜船沟、象鼻子沟、天池等众多自然景观,还有那龙门出水、木梯栈道、龙池缆桥、顶坪奇观、溶洞怪泉等诸奇,美不胜收,令人神往。身处这种神秘、野性的原始佳境,让人性情愉悦,不由感叹“相见恨晚”,怪道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过壶瓶山后曾感慨万分:“壶瓶好景看不足,来生有幸再重游。”“莫以壶瓶远,江山多神游。”
 
浓郁的民族风情
壶瓶山还有古老、纯朴的民族风情。壶瓶山生活着土家、汉、苗近十个民族,以土家族为主。当地居民世代在此耕作,在长期的生息繁衍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乡土风情。走进壶瓶山,你会翻阅到一部内容丰富的民族风情宝典:醇香的土家肉食三奇——腊肉、腊香肠、榨肉,欢快的摆手舞,高亢的对山歌,隆重的牛王节、端午节,奇特的婚俗——哭嫁,还有土地戏、跳丧舞、打溜子、九子鞭、薅草鼓、三棒鼓……还有以吊脚楼为典型代表的民族建筑。尤其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周文化遗址,在壶瓶山附近出土的古代巴人军乐器,曾在中国茶叶发展史上创造过辉煌一幕的“泰和合”茶号,源远流长的大胜寨、云雾山宗教遗址……渊远的民族文化,独特的风土人情,无不让人心旌神摇,激昂振奋。
壶瓶山是集黄山之雄、华山之险、索溪之奇、桂林之秀于一体的人间仙景,它以其迷人的自然风光,以离奇的大森林、大峡谷、大瀑布、大氧吧,已被辟为原始生态旅游胜地,也是众多大学的科研、教学基地,还是探险家的乐园。1994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665.8平方公里(即6.66万公顷),核心区228平方公里,实验区242.8平方公里,为湖南省面积最大、生物资源最多的自然保护区。同年,经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1996年10月28日正式挂牌,治所壶瓶山镇。现在,壶瓶山是湖南十大山岳景观之一。2001年,壶瓶山被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自然同盟、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确定为全球200个(中国仅9个)重点生态区之一。现该区已开发江坪河、黄虎港、云雾山、东山峰等4大旅游区,原始生态游、湖南屋脊峡谷生态漂、鱼洞探险游、“泰和合”茶庄和老街土家民俗风情游、壶瓶山顶观日出等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已达30万人次。正像一首诗中写的那样:“壶瓶山是一壶酒,醉了万古和千秋……壶瓶山是一壶酒,醉了四海和五洲……”
 
百年古镇泥沙
壶瓶山下的壶瓶山镇,初称“宜沙”、“宜市”,后称泥沙。因泥沙附近有块河谷平原,系历年泥沙淤积而成,故名泥沙镇。1995年改名为壶瓶山镇。泥沙系百年古镇,古为巴人国一部、土家族腹地,兴市于明洪武年间,为麻寮土司古荣阳寨的发祥之地。明时置泥沙塘,镇北建有“土祠”,对岸立有督军营盘大胜寨,自明清以来“控引鄂黔,接纳三湘”,乃军事要塞,与五峰之渔洋关、鹤峰走马坪并称湘鄂西三大名镇,是湘西北古驿道、物资集散地。现在的壶瓶山镇,依然是西北的重要集镇,是石门县面积最大的镇,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这里已成为新兴的旅游区,旅游业正方兴未艾。这里远销香港、深圳的高山反季环保蔬菜、享誉中外的高山云雾茶及珍贵的中华燕子石资源都为壶瓶山开辟了广阔的经济前景。古镇附近有著名的“泥沙八景”,泥沙人百睹不厌。
 
浩气长存的革命址
壶瓶山是湘鄂西革命老根据地的一部分。上世纪30年代大革命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任弼时、王震、肖克、周逸群等率领红军浴血转战泥沙,游击壶瓶山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贺家台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尚存,红军师长贺锦斋革命烈士纪念塔巍然屹立,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泥沙“八景”(节选)
 
壶瓶山境内佳景无数,李白曾以“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写其美。清末时期,此地一群读书人,游历泥沙,把黄虎港、文峰山、磨岭、庙潭、狮山、东山峰、虎窝、大胜山等8处称为“泥沙八景”,因而引来了百年诗赋与唱和。本人在壶瓶山工作多年,踏游了这“泥沙八景”,现以韵文作“记”。
 
磨岭一盘绿  秋来满山红
——记泥沙八景之“磨岭”
磨岭,又称磨山,西去“文峰”一里,南与米山、箕山峙立而生“虎港”,形似石磨,状如磨菇,方圆30里,四围壁立如削,山顶古枫成林,自南而东,有渫水漂崖而过,从西到北,有大胜山、文峰山、白马山等群山相对。
伫立泥沙古镇,晨可见“磨岭晓岚托丽日,山鹰击空博云天”,夕可望“斜阳染古枫,一片金瓯色”。春到磨岭,铁崖戴一帽翡翠;夏日炎炎,石磨覆一片浓荫;秋风浸染,古枫如火炬喷红;冬雪盖山,天空悬一盘玉色。晴朗之日,有枫声滋滋南袭,凉被泥沙古镇;雨霁之后,有白雾缕缕缭绕,线牵文峰之尖。虎港潮动,枫林应声而回响;大胜钟鸣,磨山奏天籁之音。暴雨倾泻,四围线瀑悬挂;玉帘直垂,娇与苗女相媲。寒冬一宿,八面陡崖冰棱密排、玉柱倚立,壮如龙洞石笋。一山四季,季季美景,一岭四候,候候出奇。
清朝士子白濒洲观磨岭秋风枫叶红,眼中尽赤,心生情愫,赋诗云:
昨夜秋风过渫东,醒来磨岭满山红。
应是土家少女染,一宵攀尽万株枫。
 
逍遥应在庙潭中
——记泥沙八景之“庙潭”
庙潭,位于泥沙老街青石板路东端。渫水西来,遇象山南折,撞船山东曲,击狮山南走,至关庙脚下,停百里啸声而回旋成潭。
潭长80米,宽60米,深50米。一潭沉壁,白鹭翻飞,碧水映楼。潭水清澈,游鱼无数,像在天空游荡,无所依托。潭底中央有一大石,方如“棺木”,人称“石棺”,云:“天地灵气,皆聚于兹,发于兹,是故泥沙地灵而人杰”。潭北有“狮山卧波”、文峰倒映,潭东有石桥如虹雄跨,百年茶号“泰和合”西式古屋面水矗立。潭南一兀出的巨石上,有关庙遗迹,镌字断石,雕符残碑,依稀可见。潭之上游,有明初田土王“玉成楼”行宫;潭之下方,有明末换文驿站。相传,孙中山表弟卢次伦,1890年于泥沙兴办茶业,创出的誉满欧美的“宜红茶”,即是从此潭水运出虎港,入澧水,下洞庭,经武汉而至欧洲,“海国流芬”。这座庙潭,就是“流芬”的源头。一泓碧水可谓润发了壶瓶山百年不衰的茶业,酿造了土家人芬芳醇冽的茶文化。
庙潭是泥沙八景之一,是当地读书人视为集会吟诗联对赋文之“兰亭”,在“一叶扁舟横岸泊,几行白鹭绕江飞”的画图中,才子们自然会情随景转,诗自心出,在碧波上凌空飞扬起无数佳句。“庙潭垂钓”就是百年前泥沙最具诗情画意的景观。试想,一个钓翁,从青石板路上悠闲步下漕运茶叶码头,戴一顶竹叶斗笠,披一件棕毛蓑衣,坐杨柳树下,横一杆钓钩于碧潭之中,可谓惬意至极!美妙至极!白濒州有诗云:“庙潭虬柳伴老桂,春风扬鞭打香枝,骡马声碎石板路,不惊钓翁钓翡翠。”
今天,庙潭南岸古树成荫,北岸滩头杨柳婀娜。碧水静流,明亮如镜。虹桥高楼,皆在其中;飞鸟云天,尽出其里。春日有茶厂飘出的浓香掠过潭面,夏日有少儿游戈河中击玉溅珠。秋日高爽,潭水共长天一色;冬日沉碧,晚霞与山鹰齐飞。诗云:
静影镜中立,天光动四时。夜间渔火盛,白昼鹭鸥舒。
沉玉一舟盛,浮尘两岸除。夕阳共月明,仙女浴瑶池。
 
雄狮一匹卧长波
——记泥沙八景之“狮山”
狮山,邻近“庙潭”,踞立渫水,是泥沙古镇四周最小的山。高不过50米,长不过60米,宽仅在15至20米之间。北西南三面陡削,上生古荆老藤;东面舒缓,上覆青苔杂草。北高南低,石黑草密,凛凛然而富有生气。
泥沙《唐氏杂钞》中说:“老街之北有狮山,卧渫水,连庙潭,山水相生。东与白马山一溪相隔,西与船山隔河相对。立船山而望,渫水西来,撞狮山急速而回旋。山立潭中,类石狮踞卧于碧波。故狮山之名非狮而名,是因形赋名耳。”清末士子白濒洲《宜沙八景诗》序中云:“石山如狮,踞卧碧波,非钟情不会眷恋于渫水,无灵气不会坐对于文峰,铃目含怒,雄视如画江山,戟鬣发威,声动九矢云雨,实宜沙之佳景。”
相传,明初田土王自鄂西渔洋关南袭平峒蛮王成功后,游山玩水之中,见姚家坪背倚佛山岭,前横渫水河,东踞狮山如隘,西伏青岭如象,遂建行宫“玉成楼”与泥沙老街隔河相望,在门楼石柱上镌联曰:“狮象把水口,汇一川鱼龙于眼底;柱峰锁云烟,展四时春色尽楼前”,并在“狮”口置东门,“象”鼻置西门,把狮山作为东出西进的关口之一。
狮山因紧邻泥沙,立于渫水,小而势峻,低而位中,所以成为泥沙观景揽胜之佳处。登临山顶,站在抗日时期修筑的御敌碉堡残垣上,可看尽四周秀色。
向南:庙潭沉碧,石桥如虹;土家吊桥环老街而排列,新式高楼依山势而耸立;远山三叠,云岚缭于绿中,近水三曲,河柳挂在楼间;路入灵山,峰回而路转;云行潭中,绿盘以托玉。
向西:绿畴梯上,灌渠横一;学校楼高,风送读书声入云;东山峰尖,日幻五彩色裹鹰;渫水因山迫而急奔,群鸟因虎啸而掠林;姚坪草长,绿湮“玉楼”残迹;水风扑面,草动狮山之颈。
向东:虎港耸峙,汽笛声荡;白马山饮水庙潭,桃花岭放绿渫滨;磨岭立天,枫林层迭其上;兰溪流潺,鸥鹭跃动其中。
向北:茶园溢香,稻田连陇;文笔峰矗立目前,大胜寨显露其巅;姬堂树密,松竹摇曳其影;水库聚流,镜面闪耀天光。
昼立狮山,是揽四周胜景,生一胸神奇;夜登狮山,是看一城灯火,见满天繁星。秋夏冬春景不同,晴阴雨雪景相异。登临此山,自当情不自禁,或歌古人之妙辞,或唱前人之佳句,或撰绿色之短诗,或赋爽心之韵文。短笛吹响,散于清风之中,播于东流之水,寄与漫天之云。生长于泥沙,后生活在台湾的吴恭亮,梦回泥沙,魂游狮山,醒来赋《狮山卧波》一诗云:
雄狮一匹卧长波,渫水粼粼绕尾过。
踞视江山多变幻,年年高唱南风歌。
 
虎窝无虎  雉啼有雉
——记泥沙八景之“虎窝”
虎窝在虎港之西,狮燕之南,距泥沙古镇不足二里。去虎窝之路有二:一从虎港经唐家湾而至,一从东山峰过丝茅岭而至。而险路则经洞湾,攀青崖而至。相传,昔日猎虎之人两路设卡,险路守候,必获虎皮。
当地老人说,泥沙能听虎啸处有三:一为虎港,一为东山(即东山峰),一为虎窝之青崖坪。登上青崖坪,便有啸啸虎风扑面,摇撼草树,空谷心惊。立青崖坪上,下见虎窝如盘,四面高出,中间平展;方园五里,箭竹、茅草丛生;坪中一溪,曲绕悄声东出;坪之南面矗一奇峰,恰与“文峰”遥相呼应,高约百米,状如剑峰;峰根有一石洞,深约20米,高约4米,宽约10米,是虎哺幼崽之所;洞口正对坪西一硕大古树,其虬根在岩石之中,杆自仰曲,冠大如盖,成为佳境。
行走在虎窝坪上,兽道已不再,青草更齐眉,棘刺乱长,腐草盈尺。成群的雉鸡,竹梢上、水边、丛中,随时可见其身影;如大吼一声,则雏雉惊啼,大雉远飞,叫声响动山川。
从众多的诗笺中可以发现,昔是秀才们或许心存畏惧,不敢正视虎窝,所赋之诗皆浮光掠影。只有清朝白濒洲一人之能见其身体力行,写出了气势。其《虎窝雉啼》诗曰:
登上青崖觅虎窝,尖峰洞里虎几多。
横行狂啸仅三只,惊起雉鸡啼北坡。
(编者按:其余“四景”散见于书中其它篇目)
(选自《石门文史》2001年总5期。作者:冉永清。原题为“壶瓶山景观八记”)
 
龙门洞后山
 
龙门洞后山在南北镇北端与湖北鹤峰交界处的鹤峰高地,正处在云贵高原向洞庭湖平原过渡的斜板上,群山连绵,山势巍峨,雄浑磅礴,自海拔2600米降为海拔2000米左右,为湘鄂间地势最高区域,为武陵山脉进入石门县境的起点,距石门县城约300里。
其下即为龙门洞,巨流就从洞门流出,为渫水发源地之一。
棋 梁 尖
 
棋梁尖,亦名七娘尖、七姊妹尖,地处壶瓶山镇江坪北端,海拔1444.4米,主山脊为湘鄂两省界线,因尖峰联袂形成“九叠屏风”石林景观而成为湘鄂西著名的风景点。
棋梁尖的山体以形胜得名。远观,中间七座山峰恰如情窦初开的少女,一字儿排开,有如仙女下凡,故得名“七娘尖”。最中间的一座峰尖上,有一块平整的石板,上面形成棋盘格局,有棋子正在厮杀,故被说成此地常有仙人下棋,后被人识破天机,便不再光顾,只留下仙人下棋对弈的残局图案,因而又得名“棋梁尖”。
棋梁尖一线峰林属灰岩峰丛地貌,岩层向北倾斜,形成陡峻的剥蚀坡,现代河及河谷使这座地处湘鄂边界的分水山脊受切割,而形成一系列耸立于陡峭基座上的峰林。尖峰联袂而起,形如九叠屏风,山色苍黛斑驳,与漓江“九马画山”类似。晚清秀才朱焕青描写这里的景色是:“仙子何年下九霄,七娘分别逞容娇。随时折屐深惆怅,雨洗烟鬟黛末销。”可见秀丽媚人的峰林在古代即已驰名。
(选自张福裕著《神秘的壶瓶山》)
 
雷打岩
 
雷打岩即雷打石,地处壶瓶山镇江坪管理局境内北溪河的北端,距石门县城西北300余里,为湖南石门县与湖北五峰县为界的一块大石。据传,当年石门县与长乐县(即现五峰县)争界,久拖不决。忽一日,一个炸雷将此石劈为两半,两县之界随定。澧州牧何璘赋诗道:“双石剖何年,下临澄潭黑。怪哉霹雳神,一斧分南北。”
 
鸦雀坪
 
鸦雀坪地处湖南最北端,属石门县壶瓶山镇南坪管理局三合村版土,海拔1900米,和壶瓶山主峰隔双尖子相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鸦雀坪剥夷得浑圆平缓,形成的山地灌丛草甸带面积达万亩以上,其气候特点是常年雨多、风大、雾浓,雪厚,无霜期较短。由于山遥路险,这里迄今无人定居耕种,也绝少有人光顾,呈原始生态状。成片生长的芭茅、荷叶、芦苇等草本植物,矮状的灌丛,属适应山顶部生态条件的植被类型。土壤多为暗色粗骨土。举目眺望,无边无涯。也许是这些自然、地理条件,使鸦雀坪成为各种飞禽走兽相会的天然场所。
鸦雀坪一年四季都有动物活动。特别是7、8、9三个月,飞禽中的金雕、秃鹫、雀鹰、赤腹雕鴞 、领角鴞、、斑头鶹、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红翅绿鸠、红腹锦鸡、勺鸡、毛野鸡、大嘴乌鸦及一群群叽叽喳喳的鸦雀等,走兽中的虎、豹、熊、麂、麝、苏门羚、大灵猫、小灵猫、青鼬、猪獾、斑狗、九阳狸等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都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相会,就连野猪也拖儿带女来到坪中吃草连泥。它们根据各自的生活习性,选好地盘,安营扎寨,开始新的生活。它们或搏击云空,尽显长空英雄气势;或轻歌曼舞,享受柔情风流;或成群结队游牧,遍尝坪中佳肴;或相互打闹嬉戏,欢度生命韶华。也不乏燃起烽火狼烟,相克相争,弱肉强食,血溅芳草……总之,鸦雀坪是兽族各显神通、各竞风流的天然舞台,动物的特色和个性,在这里都表演得淋漓尽致。
鸦雀坪兽会,是举世罕见的自然奇观。但鸦雀坪百兽相会的原因,却是一个严肃的课题。
人类回归自然、面向绿色的脚步,终将踏进这块神秘的热土。如果在这里设立瞭望台,将是观察百兽图的绝好去处;能够在这里建造摄制台,将是取得动物千姿百态生活镜头的最佳场所。
(选自张福裕著《神秘的壶瓶山》)
 
 
文峰山
 
文峰山,在壶瓶山镇北2里许文峰村河谷平原中间平地耸立的一圆锥形石峰,海拔460米,状似椽笔,与泥沙古镇遥遥相望,是“泥沙八景”之一,全峰裸岩壁立,清秀挺拔,峰顶覆盖着青春草木,如一头青春秀发。一峰独出,五岭迎合,“笔”映渫水,直书苍穹。
文峰山原名驴屌山,相传清末士子白濒洲游历至此,见文峰一峰独秀,似书写天地文章的巨笔,遂改名文峰,列为“泥沙八景”之一,并赋《文峰夕照》诗一首:“五岭远来只为宠,龙奔蛇走巧争雄,文峰夕照斜阳里,处处仙山处处童。”但也有人说是李白改。原石门八中(校址在泥沙)教师王芳耀在泥沙大桥远眺文峰山,灵感突发,吟出一联:“文峰山山顶尖尖似笔笔写五湖四海,泥沙桥桥拱圆圆如镜镜照绿水青山。”此联以顶针手法,绘写文峰山与泥沙桥之胜境,实乃一佳联。
登临此峰,四围胜景尽收眼底。北望大胜寨卓立如轿,古木葱茏。相传,昔日山顶松竹林中,隐隐可见古庙高崇,云亭连幢,每天清晓日出,便传来大胜寨阵阵钟声。南瞰泥沙古镇卧立渫水之滨,碧潭映照袅袅炊烟,青石板老街映衬幢幢高楼,狮山拱桥与渫水相袂,虎港涛声携汽笛唱鸣,一片升平祥和之景。东眺磨岭矗立渫阳,古枫成林,春日青绿如盖,秋日把东方染红。西看东山峰高矗齐天,昔日不时响起华南虎啸谷之声,震荡渫水,震颤八方山野。
伫立文峰之巅,“大胜钟声”、“磨岭枫红”、“虎港春潮”、“东山虎啸”、“虎窝雉啼”、“庙潭垂钓”、“雄狮卧波”等其余泥沙七景,自是一揽无余。而最为神奇的是,每日斜阳西下,看晚霞在东山峰上激流回旋,看脚边小岭蛇行游过紫色的河水,看八方山坳晚岚浮动,看金雕成群放飞在一片金色光罩的腾浪山岭上,仿佛身在西方佛天世界,天明地广,心净天阔。有诗云:
万山绿到文峰顶,碧水东流黄虎迎。
云动西天夕照里,泥沙独占江南春。
(据冉永清刊发《石门文史》2001年总第5期文章“壶瓶山景观八记”改编)
 
大胜山
 
从壶瓶山镇东北行10里,便见一座突兀森郁的秀山在盆地中部孤峰耸立,拔地而起,那就是远近闻名的大胜山了。大胜山海拔600米,山顶平面东西长450米,南北最宽处100米,最窄处仅1.15米。峰起突兀,嵬峨多姿,三面皆为高300米的悬岩绝壁,一面脊岭下延。所处方位不同,形胜各异。从平峒望去,宛似一乘鸾轿,轿顶轿杠惟妙惟肖;从栗树垭望去,又像一头犀牛;栗树垭下有一石洞,形如半月,故有“犀牛望月”之胜;从唐家峪远望,又如一座铁砧。
登此峰,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从西边前山沿石级而上,将到山顶,便进入一条长近30米、宽仅侧足的山梁,俗称“马颈”。“马颈”两侧是刀削般的悬岩,仅生杂草刺从遮掩,既无可遮靠之树木,又无人工栏杆可攀扶,稍有不慎,就会跌下万丈深渊。行人到此,往往匍匐而行,或是互相牵引而过,战战兢兢,不敢侧视。另一条路在东面称后山。山石裸露陡峭,凿于峭壁上,仅一脚宽的栈道,似从天而降的天梯。沿三层断岩盘绕而上,无遮无栏,只有一丛丛的龙须草在岩间摇曳,好似在向你示威。行人在此须猿攀猴行,前边人的脚几乎能踩后边人的脑袋,攀援间其目不敢向外侧视,手脚并用还嫌少,战战兢兢,惶恐不已,故比前山更险。极富挑战的攀援,吸引了无数游客。
大胜山高拔诸峰,一登绝顶,但见群山匍伏,万豁鲸奔,八方形胜,一收眼底。下望,环绕平洞村的东西两带碧水款款东流,花树葱笼,沃野田畴,农居点点,好一派田园风光,仿佛桃源仙境。远眺,关山千重,云蒸霞蔚,恍如身在云天。玉带似的公路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中,真乃游览佳境。此情此景,尘世的喧嚣,工作的烦恼,红尘的恩怨,凡俗的势利,全都会随风而去,三面万仞绝壁,怵目惊心,连野猿也望而生畏,土人常避兵其上。然而绝壁上却生长着药用价值很高的野百合,间或有胆大的药农,腰系绳索,绝壁飞渡,寻觅采挖,至惊至险,较之南疆人采摘燕窝有过之而无不及。
山顶有一任威观,明洪武时,规模宏伟。有大雄宝殿、观音大士殿、五百罗汉殿等殿院,拱檐耸翠,飞阁绕云。佛像成人般大小,雕塑精美,神形毕肖。庙旁竹林,修篁绿叶,郁郁葱葱。尤为神奇的是竹林外一方形石井,清泉却常年汩汩流出,清甜可口。此井有三奇:虽数百人饮用而不竭,虽百日大旱而不枯,虽长时不汲而不溢。李白饮后,遂题“四时不竭”。此孤峰枯岩上何来不竭之井?相传很久以前,山顶并没有古井,山下一对恩爱的王氏青年男女,因族间禁止同姓通婚,逃至峰顶,三天三夜的躲避,让他们命悬一线,正当他们在悬崖边殉情时,云端里飞来一只仙鹤,用它鲜红的喙在山顶啄出了这眼古井,成就了这桩至死不渝的姻缘。
大胜山古名大乘山,为当地道徒焚拜之所。最早开发于宋度宗咸淳年间。其时湖北鹤峰容美司田土王已据泥沙姚家坪,奠基建衙。朝廷派将军赵慎清进剿。赵令其婿陈南荆击败了田土王,遂建南荆寨于江坪河。自南荆以下至景春先后5世,均为泥沙一方保障。景春之父陈安福曾以大乘山险要,设营驻守(见《陈氏族谱》)。明洪武年间,有千户夏克武的妹子慕大乘山奇秀幽静,遂建任威观于顶端,沐斋诵经。洪武22年(1389年),克武子德忠诱九溪蛮为寇,靖宁侯叶升并添平所千户覃添顺征讨,德忠伏诛,夏姑也遭株连,任威观便沦为一般道徒焚拜之所。明世宗笃行道教,濡及下民,嘉靖7年(1528年),泥沙道士王大胜在当地大施主唐思景的赞助下,募得巨款,重(扩)建任威观,并将大乘山改名为大胜山,任威观更名为大胜寨,沿用至今。自是寨上殿堂金碧辉煌,佛雕偶塑,绘彩嵌金,共设神位46尊,罗汉500座,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见现存文物大明嘉靖7年所铸铭文)。尔后清乾隆27年、嘉庆5年(1800年)又2次葺修,规模日臻,常住和尚五、六人,一年四季香客不断,晨钟暮鼓,佛趣悠然。每日里,大胜钟声感应四方,透过时空,透过轻雾,透过松林,飘入耳际,真有天簌临凡之感。这时,你会觉得原野越发显得静谧,天幕越发显得空旷,而人的心境就如清泉洗过一般宁静幽远。每年2月29日观音会、7月13日盂兰会都有百名信徒游客前来礼佛观光,是一闻名远近的佛教胜地。
(据吴昌萱刊发于《石门文史》2001年总第5期“大胜钟声,情趣空远”一文改编)
 
云雾山
 
云雾山,在壶瓶山镇南坪河村北面,逶迤于深溪河与黄连河之间,和壶瓶山镇相距64里,距县城280里。山峰高1551.5米,因在崇山峻岭的悬崖峭壁上孤峰突起,形如狼毫笔尖直指云天,除朗朗晴天外,无时不处在云遮雾嶂之中,故名云雾山,又名大岭峰。
云雾山昔为驰名湘鄂的宗教朝觐圣地,是道教南派正一教营地,与全真教武当山齐名,有“中武当”之称。现存“南天寺”建于清乾隆40年,佛道合一,分为罗汉堂、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四殿。三天门上的门楣上方石板上刻着“南天禅林”四个大字。鼎盛时期常年住着道教徒二、三十人,香客来自湘鄂接壤地的9个县市,每年三月初三、九月初九更是热闹非凡,上山打教活动者达数千人之多。
相传,古净乐国王子真武立志修炼,他先上了荆州附近的梁山。梁山地处今宜都县聂家河镇境内,山体瘦削,如竿撑天,钟鼓一响,山摇地动,使人产生摇摇欲坠之感。王子感到地势太轻,不可久留。再登上壶瓶主峰,却见一片水泊,不宜结庵,发出了“梁山虽好撞不得钟,壶瓶虽好肚内空”的慨叹。伫立壶瓶,俯瞰四方,却见对岸有座山头,秀峰摩天,烟笼云绕,如诗如画,美不胜收。他便登上了云雾山,果见白云飘渡,金雕翔空,来风阵阵,百鸟和鸣,身居其中,如临仙境,心情豁然开朗,禁不住喜洋洋地吟出“好个壶瓶肚内空,可惜梁山往后钟。不爱荆州繁华地,翻身直到太和中”的千古绝唱,称这里为太和极乐世界,遂结庵修炼。至今,修炼遗址尚存,这些遥远的佳话还在山民中流传。
前去云雾道观,从南坪管理局出发,沿一壁立羊肠小道扶摇直上,至南坪河村子母洞小憩,翻过一座山,沿腰路前行,到达一处天然干岩壳形成的宽阔岩廊。岩廊约3米高、2米宽、400米长,下临深渊。走过岩廊,下软垭,即是一天门。门旁设茶殿。岁月的风云,已吞噬了茶殿的建筑,但遗址尚在,陪景还存。茶殿的神奇,是其旁有一天然凉井。走近前去,只见岩山中有一眼330平方米面积的井池,长30米、宽20米、深十几米,清澈见底,它无论雨雪阴晴,始终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暴雨三日井水不满不溢,天旱一月两月井水不减不竭,常年明净,水质微甘,当属一眼天然矿泉水了。凡登山朝拜者,无不汗流浃背,或坐茶殿品茗,或至井前直接舀饮,千人舀不尽,万人饮不枯,当属自然奇观。有趣的是道观住持,他们在金殿上设有4个岩缸,取天然雨露饮用。在这净朗的天地中,天空一尘不染,负离子充足,直接饮用天然雨水和晨露,当是住持一种得天独厚的享受和乐趣。
云雾山主体为古生界及中生界三迭系碳酸盐类和沙页岩类的岩石,主峰顶部发育成圆筒状。沿着陡峭的石板路拾级而上,过二天门,便望见三天门“南天禅林”的门楣了。门两边的对联为“身居武当垂千古,云游南天济万民”;门顶是八卦太极图,四方描刻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帝图案。庙堂建筑为木质结构,取山中不朽木材串成,经千年风吹雨打而挺立。观宅足有2000平方米面积,有回旋余地,北面为条石浆砌,塌边立有巨碑,乃清初当地人捐立,记载着道观的兴衰。相传,道观宝殿只有在浓雾弥漫时才能兴工捡瓦,险而无危。其实这是一种心理作用,宝殿坐北朝南,三方都是万丈悬崖,飞陡如墙,能见度高的时候,哪个上屋不心惊肉跳?险哉,道观。因屋瓦曾被风刮飞过,故用石封顶。站在观顶,环顾四周,青山苍苍,林原莽莽,风卷云烟,迎面拂身,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会得到一种特殊的、飘逸的感受。
近年来,云雾山仙境般的风情、悠久的文化底蕴使当地人自发修路、复观,有道徒不远千里而来驻殿从事教寺活动,不少香客、游人跋山涉水前往朝拜、游览,由此可见它的深远影响。现在,云雾道观已被列为壶瓶山旅游开发的重要景点,随着配套建设的日臻完善,她正在逐步成为海内外知名的“中武当”道教营地和风景旅游胜地。
“云游南天济万民”。确实,南天寺的诗僧到处治病救人,大显神威,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
(选自张福裕著《神秘的壶瓶山》)
 
老山岩
 
老山岩地处壶瓶山镇杨家坪村渫水两岸,以岩层古远而得名,并以岩层的古远、齐全而闻名世界。专家考证,老山岩距今已有6~9亿年历史,被誉为湖南山崖“百寿之冠”。裸露的岩层剖面,自中元古界冷家溪群至下古生界奥陶系各时代地层出露齐全,相互间接触关系清晰。其科学研究价值超过闻名国内外地质学界的三峡地区的峡东剖面,已载入国内外科技文献史册,有很多的国内外地质学者带着各自的课题前来考察研究。美国地质博士威尔逊·司徒曾在此钻孔取样。老山岩经渫水河常年冲刷,岩表外露,紫红色变质含砂硅质板岩与板岩厚薄相间,灰绿色绢云母板岩银光闪闪,各色岩层夹叠交织,五彩缤纷,从而成为特殊的地质观赏景点。
老山岩距泥沙古镇仅6公里,有水泥公路中通,前往一观,当不枉此行。
 
北山
 
北山位于太平镇北部,西北是壶瓶山系的高山大岭,北接柞茨岭与湖北五峰县接壤,东靠本县子良乡,海拔800~1400米,山顶宽阔和缓,一派山原地貌。高山之巅,白云之下,丛林之隙,长满青绿的嫩草,叫人疑似呼伦贝尔草原,是个比较典型的南方高山草场。
北山是石门县马头山羊、湘西黄牛的发源地之一,现已被太平镇辟为牧场。
北山牧场总面积20万亩,其中自然草场12万亩,人工草场4000多亩,饲养着5.8万只马头山羊,8000多头肉牛,是常德市最大的人工种草养畜基地,可和城步的南山牧场相媲美。
身临牧场,只见天空瓦蓝,碧野芳草,草随风舞,或俯或仰,远望如碧波荡漾,白色的羊、黑色或黄色的牛点缀在绿波中,好一派“敕勒州,天山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风轻物静之暇,近看绿茵千顷,繁花点点,牧人安闲地坐在草地上,嘴含烟卷,不时举鞭在空中绕个圈又“叭”地一声甩出去,好一幅安闲悠然的牧羊图;远望群山巍巍,莽莽苍苍,使人觉得安谧中又透出一种高山大原的雄浑之韵。
北山牧场还有千年银杏树、成片的鹅掌楸林、宽深碧蓝的泥儿湖等自然景观,是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
 
槐二山
 
槐二山在太平镇太平街的北边,海拔945.3米,高耸入云,奇石迭立。山南麓有沱水(又名四埫河)缓缓流过。近来在山中的石缝中发现一种新品种韭菜,乍看起来平淡无奇,可来头不小,是当年每年上贡朝廷的贡品韭菜。它香气浓烈,叶片较一般韭菜质厚而宽,成规则的三棱形,颜色墨绿,根系十分发达、粗壮,这种韭菜生命力十分旺盛,专长于狭窄的石头缝隙中。做成熟菜,味道十分鲜美,香气宜人。
在槐二山靠近山顶处,原有一金山寺,规模甚大,远近闻名,今已不存。据传,这种韭菜,就是过去外地高僧带来的种子栽培的,原本只供僧人食用,所以又叫斋韭菜、仙韭菜、神韭菜。由于味道十分鲜美,后来就成为朝廷贡菜。
槐二山下太平街,为石门北部山区主要集镇,南距县城98公里。集镇四面环山,中为盆地,沱水横贯,店铺民舍依山呈长方形分布,为现太平镇政府驻地。相传,此地古为穷山僻壤,匪患猖獗,常有盗匪杀人掠货,商旅畏途。清时,平定了匪患,始得太平。尔后,人户渐增,商旅日多,渐成集市,乃名太平街。
太平街一带属大山区,附近产木材、药材、乌桕、桐油,为山货土产集散地。太平街又是石门有名的果乡之一,干水果众多,脆皮香(清果)在湖南唯太平街独产,色艳、味美。板栗、核桃是太平街的大宗干果产品,万亩良种板栗基地,笼盖山野,葱绿万顷,为山河添色。太平街又是石门马头羊主产区,马头山羊肉闻名遐迩。地下矿藏以大理石、重晶石、无烟煤储量较为丰富。
太平街是县北山区交通枢纽,公路东通子良坪,西往穿山河,南达维新场,北至白果树。镇西有一万世桥,建成于清光绪5年(1879年),横跨沱水,长60米,宽4米,高15米,4孔连拱,是用方块石和条石调桐油石灰砌造而成,结构合理,非常坚固,它是当年年过七旬的柳甲恒老人化缘3年,施工9年建成。是石门县最大的古式石拱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0多年过去了,万世桥经历次洪水而岿然不动。现今桥的两侧藤萝似帘,远望就像一条过峡的青龙。
 
三峰寨
 
三峰寨在太平镇南三峰村境内,沱水南边,海拔600米,三峰如鼎峙立。尤为奇特的是在三峰寨公路隧道西北侧山壁悬崖的石缝间横生一白皮松,树龄已400年。当初也许是随风吹落的一颗树种,也许是飞鸟嘴里丢失的一根枝条,栖身之地没有土壤的护理,没有甘露的浇灌,没有肥料的补给,它却在阳光的沐浴下,在雨水的滋润中,挺起了脊梁,伸展出枝杈,尽情地为这悬壁铺洒了一片绿色。这棵树现高约11米,胸围一人可合抱,树干白色,无论春夏秋冬,都似银装素裹。粉白色的树皮很不牢靠,常常一片片自动剥落掉下。白皮松为松科常绿乔木,盛产北美洲,一般高约30米,我们长白山中有分布,在南方绝少看到。这棵白皮松在陡峭的岩壁缝中艰难地生长,和外地白皮松相比,树高明显矮小一些,但因盘踞在人不能越的险要位置得以幸存,几百年来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变,一枝独秀,鹤立雄视,十分壮观,格外珍奇,从而成为独特的名贵树而供人观赏。望之油然而生敬意。俗传拾其皮置深屋中,光明夺目。山民常见树干有巨蟒缠之,谓之奇观。经专家考证,湖南仅此一株,故此树被列为保护对象。
三峰寨东边有一九层台山,海拔600米,山似台,重叠九层,下有溪,往北注入沱水。
 
炉红山
 
炉红山又名芦黄山,地处石门县北部子良乡西北角,是湘鄂界山,与湖北五峰县接壤。海拔1170米,距县城200里。炉红山有些支脉纵行向南延伸,形成湾岭相间、北高南低的地势地貌。发源于炉红山的溪流顺山势向南注入沱水。
炉红山山势高耸,气势巍峨,翠峰叠嶂,林木葱笼。站在主峰福星观之巅,远眺两湖南北,可北瞻五峰渔洋关、松滋、枝江、宜都,晴天可见长江如白练一线,逶迤壮观;南可俯瞰沱水全流域,可见地势略低的太清山与之对峙。
炉红山地名由来有两说:一说是该山除了芭茅、丝茅草和少许灌木外,大多是芦苇,远远看去一片黄色,故称芦黄山。一说是原来有一唐姓大户,曾在山下竖起48座高炉炼铁,炉火旺旺,映红了此山,所以叫炉红山。
炉红山上的大风垭(即大峰垭)终日山风呼呼,风大能把人刮翻。若要强行走过垭口,则要躬身弯腰低头钻过,若遇风雪暴雨则根本无法通行,故名大风垭。
大风垭为石门西北乡古驿道之一,其历史远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后明初百户土官陈铁锡曾再次整修。东西向古驿道有南北2条。北古大道沿壶瓶山主峰山岭东延之势,顺岭逶迤东下,弯弯曲曲,经南坪河、八峰山、柞茨岭、上马墩、白果树、大风垭、碑垭、松树垭(可下子良)、水桶湾,直抵松滋曲尺河。柞茨岭以下,才能骡马通行,部分青石铺就,路面狭窄崎岖,全程百多公里以上,是自上而下的官商贾要道。今虽荒芜,但仍是山区人们步行的主要山道。
南古驿道西起壶瓶山,途径文化、穿山、太平,过万世桥,下子良走太清、水田,东至津市,全长150公里,是古代重要的官道和信道。据说,刘备南下取朗州(常德)时曾途经此道。这一带也是被称为中国五大神话故事之一“桩巴龙”传说的发源地。
南北古大道也有2条,均通湖北五峰渔洋关。
一条由维新场、九渡河、太平街,经干沟河、蔡家湾、大风垭至渔洋关。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后,特别是湖南被陷、官盐被阻,袁公渡、维新场、三圣等地官商民上湖北三斗坪挑运川盐,这条路是必经之路。1943年日寇两犯子良、太平,皆走此道,民国抗日中央军也是由太平街经大风垭开往湖北渔洋关的。
一条由石门经澧县洞市再入子良坪、扁担湾、碑垭(有南北界碑和指路碑,文革被砸,遗迹尚存)至渔洋关。上世纪30年代,大革命时期,贺龙率领红军多次走过这条路线。抗日战争期间,民国中央军(66军、18军、79军)也两次走过这条路线,这期间,石门——子良——渔洋关的长途电话线、信道、抗日军粮、军火转运也都是走这条道。
昔日,这些古驿道沿途寺庙众多,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现寺庙尽废,但仍可见路碑庙基等遗迹。
炉红山终年云雾缭绕,山上成片的原始野生茶林,估摸有500来亩,山岭林间零星野生茶林尚难以估算。这些茶树亘古以来,天然野生,既无工业污染,又无农药化肥,质醇清香,是一未开发的宝贵资源。
炉红山上物产丰富,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石灰石。山上油桐、木子每年成熟后掉在地上,无人收捡,野生黄姜、山苍子、猕猴桃、百合、粉葛也任人自由采掘,响铃、熊洞、响水、浸骨4泉,水清纯净甘冽;燕子洞、雷神洞、七丘田、风洞河等地自然风景俱趣味无穷,美不胜收。
古迹有碑垭山下的王爷垭,系明朝某王爷的巡守地,关隘遗址尚存。
(资料来源于《新道湾村志》)
子良坪
 
子良坪地处石门县境北部,南距县城约87公里,北有湘鄂界岭高耸,平均海拔900米以上;南有太清山脉逶迤,最高海拔1042米;中流沱水,沿岸有长约7公里、均宽1公里的平地。据《向氏族谱》载:元朝末年,向氏基祖子良,从四川迁到这里,开发此坪,后人遂称子良坪。这一带盛传着桩巴龙的故事,传说是一男孩吞蛟变桩巴龙穿山顺水遁走后,他母亲死命地追救儿子,追到子良坪,累死倒地,此处就称“死娘坪”,又改“失娘坪”,后来叫讹了,叫成了“子良坪”。子良坪产稻谷、桐油、乌桕。子良坪中有一集镇,亦名子良坪,为现子良乡政府驻地。
子良一带系革命老根据地。1928年中共湘西特委派张海涛到子良开壁松滋、渔洋关、五峰地下交通线。1929年,贺龙率领红军转战子良。1934年8月,共产党员曾子晋回家乡水田岗,在烽火尖秘密组织游击队,发展队员百余人,后转战洪湖,血染疆场。1939年冬,潘哲夫(湖北人)来子良组织抗日武装。1943年5月19日晚,日军入侵子良,国民革命军79军王家本部与地方抗日武装联合抗敌,击落日机一架于境内方顶山。是日,日军焚烧子良坪街道房屋30余栋120间后,越炉红山大风垭,侵入湖北。1949年7月石门解放后,土匪中天王向应东逃回子良坪一带负隅顽抗。1950年农历9月,向应东被解放军和地方公安部队抓获落网,至此,子良坪一带匪患全部肃清。
古迹有水田岗龙山文化遗址,游览胜地有太清山48景。
 
太清山
 
太清山在距县城北部75公里的三圣乡河口村北端、子良乡南缘,地处石门、澧县及湖北松滋三县交界地带。天气开朗时,登上山顶远眺,西、北、南三面峰峦重迭,群山巍巍。北面峭峻,山腰有两处长2~3公里、高40~100米的绝壁,极其险要。东面山下澧阳平原一马平川,澧县、津市均清晰可见。
太清山由二迭系灰岩、泥盆系砂岩构成。海拔一般800米以上,最高海拔1051米,有麻王寨、杨家岭等20多个山峰。山形狭长,东西长约30华里,南北宽约4.5华里,方圆约70平方公里,为残留于志留纪页岩上之孤山,因岩层几近水平,故其四周者均崩塌尽净,仅余此孤山耸峙于页岩之上。近山顶处石壁层叠,奇峰突兀,洞穴群连,碧泉潺潺。山顶宽平,可种“莳萝”,长萝修竹,怪松奇草,清映碧落。山周回百里,影落数十里外,显得格处峻伟,为澧北诸山之祖,界松滋、澧州之山,都为太清山的支山。
太清山四季景迁,各具情状。晴天,白云缭绕,紫气腾空;天雨,瀑布悬挂,有如银河落九天。春暖花开,杜鹃红遍,万卉争妍。夏日绿荫葱茏,微风荡漾,林海碧涛,一起一伏,犹如五弦悠扬。秋日稻黄黍香,枫林火红,柿熟栗裂,村民丰收,满腔喜悦,土家山歌此唱彼续。冬日白雪,山披银装,冰棱悬挂,媲美玉枪,奇观异常。
太清山自古就是旅游胜地。有大小溶洞120余个,俱皆洞中有洞,洞中有水,洞中石钟乳各具形胜,不可一一赘述。有各式观庵寺庙遗址30多处,其它自然景点80余处。素有“洞府”、“寺林”、“湘北第一山”等诸多美誉。较著名的景点有无生顶、天生池、五老峰、五龙观、八仙堡、老君岩、紫极宫、响鼓岭、升仙洞、三仙崖、蛮王寨、乘龙寺、游鹿涂、墨砚池、晒经台、炼丹炉、马脚岩、酒壶岩、巡抚洞、李凝阳得道之所等48景。现今还有那层层叠叠的梯田,当晨曦绽放彩光之际,每一层都是一道细碎精巧的涟漪,每一叠都是一片清净如鳞的波纹。金色碎片缀满山体,满山流光溢彩。红日时出时隐,云海时聚时散,梯田犹如云海中的空中楼阁,像是仙境,又胜似仙境。
太清山是座仙山。古为宋朝人李凝阳修炼得道之所。李凝阳又名太清,故此山叫太清山。又传是因太清山山势崔嵬,高凌太空,石泉泱泱,水流清澈,故名太清山。俗传李凝阳白日飞升,乘龙上天,故乡人后在太清山麓建乘龙寺,今遗址尚存。
又说太清山以前名“抬走山”。相传很久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平地,有仙人同情精卫填海的诚心,便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抬着这座大山前往东海,准备帮精卫一个忙。没想到两位神仙将这座山抬到这里时,已闻鸡犬之声,于是,两位神仙只好半途而废,将此山丢在当地,驾云赶回天庭。顺着太清山公路蜿蜒而上,在距公路面20多米高的石壁上,就有个直径约20厘米圆圆的小洞口,此洞穿太清山而过,相传这就是抬山的仙人当初插抬杠的洞眼——扛子洞。
自太清山下起,山峦起伏,高峰如贯珠,昔名连珠山。连珠山山顶有寺,明朝遭火毁。民国初年,南宗禅师见山麓自生天池,荷花深碧,于是重建寺于池边,号连珠寺。南宗后坐化于澧州玉溪寺。相传自生池天旱不涸,大雨不溢,先产碧莲,不久池中自生红莲,数年才开一次花,香味清馥,碧翠的荷叶,托着红色的莲花,红绿相间,灿烂非凡。每逢红花盛开之年,定主丰年。
太清山又是一座诗山。它峙立于众山丘之中,昂然东视,一马平川,盛夏登顶避暑,身爽神怡,自古文人骚客多喜登临,有“湘北诗山”之誉。诗词多以写景为主,一景多篇。或是情寄山水,或是借物咏志,或是伤今怀古,或是消极避世,绝大部分都是借景感怀,纵然心绪不一,但都以这里美丽的景色为切入。仅自晚清以来,历代文人在太清山留下的诗作就在2000首以上,另有民间群众文艺作品无以数计。诗人屈原所咏“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传言即指太清山。明人刘崇文有诗咏其峻伟雄姿:“太清崔嵬凌太空,青山削出青芙蓉。石床丹灶绝尘土,彩霞紫电光溶溶。”清处士宋良许诗云:“山腰雪卧经年白,洞口云眠尽日闲。欲访凝阳禅化处,飞藤挂壁水潺湲。”可惜“文革”期间,太清山诗词大部分被抄走,残存下来的不足500首。
太清山还是座奇山。在太清山杨树坑的山窝里,现存的一片稀有的野茶树,当属其中一奇。其叶片大如玉兰叶,比之普通茶更甘甜、更绿、更香,并暗藏花香之味。假说当年神仙将太清山从苏杭抬来,山上的茶也自然抬来了,太清野茶与苏杭一带的茶叶内汁相似,因此,饮太清野茶,就等于品尝了苏杭名茶。传说与太清山毗邻的湖北松滋一带的官吏,曾为朝中送去两种贡茶样品,太清野茶就是其一。后来,落选的却是松滋人工茶。于是湖北人将太清野茶移植过去,但“橘开江南则为橘,橘开江北则为枳”,品质大变,遂只得作罢。
山上每年有200多天云封雾锁,是种茶的好地方。现山顶已辟茶园3000余亩,抽芽喷芳,香溢四野,所产“泰仙野毫”闻名遐迩。辟有草场5000余亩,养奶牛、菜牛千余头。且山中多名贵中药材,天麻、杜仲漫山遍野,附近各县的采药人常常来这里攀登。现盘山公路已直达山顶。山下有河口集镇。北岔河、南岔河碧水涟涟,两岸奇峰浴水,景色清幽,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主产水稻;河两边山坡,遍植桐树,原是油桐集中产区。
 
 
庚子山
 
庚子山在三圣乡河口村的北端,与太清山南北对峙,海拔1029米,旧志称“高与太清山齐”,是南岔河发源处。
庚子山亦名跟走山。据说它与太清山是孪生兄弟。“抬走山”被抬走时,它不忍兄弟孤身离去,便主动跟在哥哥的身后,一直跟到了这里。
庚子山孤峰峭立,峻美苍翠,也是全县名山。山顶有观,观旁有池,名净手池。山中一块石壁上有巨人足迹。
 
石人垭
石人垭以石人之神而名,位于壶瓶山东麓,穿山南界,隔茅竹河与南坪河村对峙。此垭曾是湘鄂边陲的商道与兵道,现属所街乡北端关上村。
站在垭上西北望,群山透迤,松柏苍翠,深峡千丈,碧水依依。对山的南坪坡势延缓,犹如碧绿的草坂;东南望,则良田百顷,顺峪而布,峪旁山岗,修竹万竿,随风起伏,农舍俨然,炊烟袅袅,有湖如镜,常年不涸。
传说有个阴阳先生顺脉而寻,赶到此境,口占一偈:头枕狮子山,脚踏米汤泉,狮象把河口,石人两边站。石人垭的钟灵毓秀就被此偈合活了。
石人垭下30米右拐即有石人,为男性,兀立悬崖上,身高三丈,头顶灵芝,依傍树木,披红挂绿,据说求财得财,求子得子。石人脚底有乳泉溢出,与碧涧合流。下游即两河口,有狮(岩)象(岩)分守。石人对面的那个女石人,说是被雷劈了,留下丈夫孤寂度日。石人垭之左,有鹰子护卫;垭之右,有骏马供驰。真还有点“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的雄霸气象。
垭中有路穿过,上接渔洋关,下至新关。渔洋关在60里开外,出则荆汉。新关也在百里开外,出则洞庭。若以添平所为标,基本上等距。
是否以石人垭为界分关上关下呢?从地势上讲,往渔洋关一径走高,往新关则一路望低。但为何只有关上,而无关下、关内呢?连长者也摇头不知。石人垭之右有渔阳庙,与渔洋关有何因属,也无据可考。唯一可证的是,两关十隘皆为添平所统辖。石人垭是一条重要的商道。商道应以添平所为中,连接宜都与鼎州,上则以骡运、挑运为主,下则以舟运为主。此道之兴应于明代,之废应于建国之初。从张家渡以上,蛇行于山谷峰顶、丛林荆棘之中。石人垭以下,所铺石板、所修栈道也挺讲究,与清朝泰和合茶庄之盛有关联,说是茶商卢次伦整修铺设的石板。至今从张家渡到石人垭的栈道依然如昔,仍较好地保存着。
驿道也可谓兵道,既可通达九隘,又可珠连九司,对于崇山峻岭中的洞蛮的攻防来讲,这绝对是一条高速公路。添平所受命后可北出荆襄,东问澧常。如受侵遭袭,只需扼守两关,即可高枕无忧。元末陈友谅遣将攻打添平土司要塞台宜寨,土王撤至铜锅寨,据险而守,陈竟月余不克,乃撤围奔袭澧洲。陈部应是从渔洋关、石人垭而来,因其距离仅60公里,如果从澧州而来,其距离却有100公里以上。《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章中,有“武陵蛮”之说,且有“途径石门”之语,若以西蜀荆州形势而论,从宜都而入湘北,也有可能。
石人垭之右2华里,有洞叫石人洞。洞口狭小,匍匐方可进入。洞内厅堂豁然,石柱石笋密布。此洞下谷底,又有洞唤琵琶洞,内有阴河。从洞里往外看,洞口有佛释然,而我却觉得象毛润之的剪影。
垭内有溪,百流毕聚,暴雨则良田顿化汹涛。为解民之疾,前年已于垭左凿隧泄洪。喷洪之时,红流千丈,山谷齐喑。
(康新云)
 
铜锅寨
 
铜锅寨又名铜峰山,在渫水上游北岸所街乡境内所街集镇的东北侧,海拔一般在460米以上,主峰海拔795.5米,面积7.5平方公里。铜锅寨山势险峻,坡度均在50°左右,由志留系泥质砂岩构成。山有五峰,卓然而立,形如屏障。
相传,山上原住一孤寡老人。当时,山下添平所土王覃添顺经常上山看望他,待他如同亲爹。老人很感激。一天,老人对土王说:“我家里有一口锅,送给你以备军用。只要在锅中丢一粒米,可供万人食用一餐,但贪心不得,也不得搬动。”说完,老人变成一只白虎,一晃不见,堂屋中留下了一口大锅,由三株灵芝草变成岩桩撑住。土王认为这是白虎神的点化,便将山改称白虎山,并修一座庙把老人神像供在庙中,供土家族人敬仰。
覃添顺得此铜锅,如虎添翼,人有食马有料,打了许多胜仗,添平所土司政权日益巩固,地盘逐渐扩大,威震湘鄂边界。直到元末明初,陈友谅大乱澧州,并把添平千户所土司王覃添顺逼上山顶,决心围死覃土王。可是半个月过去了,山顶上士兵仍然摇旗呐喊,士兵还将大鲫鱼从山顶上扔下来。一个月后,陈友谅见围攻无望,才撤走东去澧洲。这时,人们才知道这个秘密:山顶有眼常年不干的井水,有一口紧铲紧有的大铜锅。自此民间便有“叠龙观的碓,铜锅寨的锅”之说。覃添顺就凭山顶一眼水、一口锅保存了实力,并于1365年支援徐达、杨璟解了常德之围。陈友谅被迫逃往江洲(今武汉),被乱箭射死。
湖北鹤峰田土王得知覃添顺有口供万人吃饭的铜锅,一心想搞到手。田土王派了9个儿子窜入白虎山去偷锅。说来也怪,刚一搬动,那口铜锅便飞到山下渫水中的寨潭里去了。田土王仍不死心,与儿子们去寨潭搬锅。那铜锅刚抬出水面,刹那间,晴天劈雷,风雨大作,铜锅“叭”的一声被打入潭底,再也未浮出水面。田土王无法得到那口锅,据说要“九子十爷儿”才能将锅捞起。
后来,覃添顺为朝廷征战,屡战屡胜,他骑的战马,就像一只大白虎。白虎山的庙,人们称它叫做铜锅寨。久而久之,山也亦名铜锅寨了。
又过了若干年,河边有一老汉生了八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于是,他准备捞那口铜锅。老汉带着八个儿子和一个女婿,凑齐“九子十爷儿”,来到寨潭边。老汉与儿子女婿十人落入水中用麻绳将锅系好……“1、2、3,起。”铜锅终于搬动了,慢慢上升,越来越重……快要浮出水面时,有一个儿子一声大喊:“姐夫哥,加油啊!”糟了,麻绳“嘣”的一声断了,潭水也突然变浑,铜锅又重新沉入了潭底。此后再也没有人捞铜锅了。直到现在,铜锅仍在寨潭中,有人洗冷水澡还隐约看见锅耳子。遥望铜峰山顶,那三根灵芝草变成的岩桩仍屹立在山峰上。只可惜,那庙宇已在“文革”中被毁,但铜锅寨的故事,一直在渫水流域的土家人中流传着。
 
留驾坪
 
留驾坪在渫水上游的南岸,依山临水有一块千亩平地,绿满田畴,与铜锅寨隔水相望。这里有明武德将军覃添顺戍守的添平千户所遗址。明清时期,这个千户土司衙门象征着湘鄂西千万土家人的土司王权。明朝开国丞相魏国公徐达就曾代表皇上亲临此城颁布诰命,挥笔题写了“公侯干成”的金字封匾。因徐达代表皇上来过,故此地就称留驾坪。
添平的甜橙,历史悠久。《湖广志》载,明正德年间,朝真观道士掘得魏晋古碑《三爱铭》,碑称:“橙为土所宜,秋风乘气候,累累弄圆实,品定奴橘柚。”甜橙历为添平土司贡品。
留驾坪隔河对岸的所街集镇,前濒渫水,后依铜锅寨,面积0.6平方公里,街房沿河呈带状分布,所街迎驾垭现为所街乡政府驻地。
所街之名始于明朝。由于明洪武2年,在留驾坪设立了添平千户所,命武德将军覃添顺戍守,于是所署对面,人户逐增,渐成小街,故名所街。所街沿河兴建,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正德9年(1514年),覃氏在所街建有竺书院,所街土司子弟开始有自己的学校,比石门县创建秀峰书院要早250多年。有竺书院后废。清同治2年覃远佑捐田租130担复兴。民国时复创为区立高级小学,原租则多拨给覃氏祠堂(在所街文家村,至今保存完好,并住有农户)。该校后改为中心学校。解放后,校舍曾用作所街信用社,今已拆毁。所街沿渫水两岸,有多处河谷平原,可谓沃野千亩,良田万顷,是石门西北山区自然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盛产水稻、桐油、菜油。
所街系革命老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革命时期,这里成立过农民协会和苏维埃政府,贺龙率领红军转战于此。
 
杨柳园
 
里山河畔杨柳园村,在雁池乡境西北部,里山河水库之南,四面环山,中为平地,昔多杨柳树,故称杨柳园,为原杨柳公社驻地。产甘薯、稻、桐油、乌桕。
据说杨柳园是个双狮抢球的是非之地,左边一山,从北到南,活像一只雄狮昂首挺立,狮子脑在下坪一组,尾巴在上坪周家垭。狮子口中有一眼水,四季不干。晴天,水清见底。阴雨天,水呈碧绿。这眼水就好似天气预报站一般。右边的狮子山,和左边的恰恰相反,狮子脑在上坪,尾巴在下坪。上坪狮子口也有一眼水,据说有筛子大一个金螃蟹住在水里。更奇的是,杨柳园中间有一球形山,双狮相对,有如双狮抢球。据说这种风水会引发争斗,因此,世居此地的覃唐两族总是不和。
后来,覃唐两族商议在蛤蟆口同修一座飞山庙。从此双狮相和,双狮捧球,覃唐两族也你来我往,交友攀亲,称兄道弟,亲如一家。这个庙直到现在还香火不断。
又传说住在狮子臀部的人,一定会大富大贵,而住在狮子脑的人则会贫穷一生。因为狮子排的粪都给了你,不得“财”才怪。住在头部,则是因为狮子把“财”都吃光了。因为这,杨柳园的村民都搬到狮子臀部住。于是杨柳园右边下坪人多,左边上坪人多。
杨柳园缺水。一遇天旱,常常是禾苗枯死,田地干裂,连人吃水都要到十几里外的外乡去挑,村民只好从很远的溪沟赶点水来灌田,常出现抢水械斗事件。20世纪80年代,在杨柳园以北的里山河、菖蒲峪修筑了老峪水库、里山河水库,在悬崖峭壁上凿了一条水渠,从此杨柳园渠水长流,水润满山。又在右边狮子山修建了一座小型水电站,每到夜晚,山坳里灯光点点,如天上繁星降落凡尘。现在,山村人正满怀热情地登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
 
菖蒲峪
 
在雁池乡东北端菖蒲峪村(原属杨柳乡),几座青翠小岭逶迤绵延,形成两条南北向的山峪,一条名菖蒲峪,另一条则叫小菖蒲峪。
大小菖蒲峪地势北高南低。两条晶莹透碧的溪流汇成冉水,汩汩流出峪外。峪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为一山间盆地。盆地内地势平坦,碧水纵贯,屋舍俨然,鸡犬相闻,风光绮丽,景色宜人,民情淳厚。
菖蒲峪自古以来即为县境的一条重要通道。县境内南北干线古道,若从石门县城起程,须途经菖蒲峪,往西北可上湖北鹤峰,通达四川。当年泥沙泰和合茶号的茶叶就是靠人力、骡马经菖蒲峪古道南运石门去津市的。民国时,本地有识之士覃济民先生为方便古道行人、骡马行走,自筹资金组织乡民在菖蒲峪溪水上建起了一座石拱桥。竣工的当天晚上,朔风怒吼,大雪纷飞。翌日清晨,人们惊奇地发现桥上有老虎的脚印,清晰可辨,认为这是吉祥之兆,故将此桥取名“虎踏桥”。乡人决定选一良辰吉日庆贺一番。济民先生恭请了四方文人墨客,为之作联,中共地下党员田中夷也应邀赴会。济民先生提出贺联要求:一是必须有“虎”、“踏”二字为头,二是内容要紧扣时局,新颖别致。文人墨客搜肠刮肚作了一付又一付,没有一付被选中。这时,田中夷不慌不忙离座来到堂前,挥笔而就。他作的对联是:
虎奔雄狮,驱逐日寇小丑逃归东洋弹丸海岛
踏破残敌,庆我汉族大邦收复祖国锦绣山河
人们无不交口称赞写得好。
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9月,共产党员刘家瑞、易梅英在菖蒲峪组建了中共石门虎踏桥支部,点燃了石门抗日烽火。党在虎踏桥办起了虎踏桥小学,实际上是当时湘鄂西地下党组织的联络枢纽;建起了游击队,随时准备抗击日寇的侵犯。田中夷以教员身份,隐蔽在虎踏桥教书,秘密领导石门西北的抗日斗争。
1945年日冠投降后,11月,中共湘鄂边区武工队在虎踏桥成立。队长覃飞虎、副队长田金山。1948年6月下旬,以原虎踏桥支部党员为基础,在壶瓶山成立了中共江南工委,书记田中夷,辖五峰、鹤峰、长阳、石门等县边界,隶属湖北江汉地委领导。同时,将原虎踏桥支部游击队,整编为“江南游击队”,为迎接解放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策应了解放军南下。
就在虎踏桥大道旁生长着一株古刺楸,树围2.5米,高17米,冠幅15米,树龄已有500多年。它枝繁叶茂,生长在一块高4米、宽3米约一平方丈的一尊巨石正中,人们称之为“岩抱树”。这块岩石属紫色砂岩,质地坚硬,不易风化,像一巨大石桌,悬在半山坡。楸树主根就扎在岩石中间,沿岩石一条狭缝横穿5米多再伸入泥土中。楸树在石中顽强抗争,年长月久,这块巨石中间已被胀破5寸宽的口子。由于刺楸常年累月的滴水作用,岩面凹凸不平,遍布鱼鳞坑,有2~3寸深。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岩面上有山峰平地、峡谷港湾、小桥流水,一幅天然的山水地貌图。巨伞般的绿阴树冠吸引着过往行人在这里驻足休息后,行人又观摩到岩石上这鬼斧神工塑造的奇观,无不啧啧称奇,拍手叫绝。
(唐纯华)
 
雁池坪
 
雁池坪在距石门县城西北76公里渫水中游东岸。前襟渫水,后依山丘,是一块约3平方公里的冲积平地。相传,过去坪中有一天然水池,秋日多雁群栖息,故名。现为雁池乡乡政府驻地。
雁池坪上几层梯田随坡弯转。春日,油菜花开,满坪金黄,坪中人家房前屋后的桃树梨树花开灿烂,红白相间,分外好看。夏日,秧苗青青,如一块偌大的绿色地毯。秋天,沉甸甸的稻穗点头欢笑,一片丰收景象。冬日水田如镜,间杂着块块青绿的蔬菜。加上坪前的一湾流水,坪后的满山橘林,四季景迁,四季锦绣,好一幅迷人美景。这里因温高多湿,土质肥沃,物产丰富,是雁池乡的膏腴之地。
“雁池红橘”色艳,香浓,味甜,闻名遐迩,为雁池特产,古为皇家贡品。雁池红橘至今产量不大,尤显珍贵。
雁池坪是革命老根据地。大革命时期,贺龙、任弼时、夏曦等率领红军转战此地,成立过农民协会和苏维埃政府。古迹有雁池坪春秋战国遗址。
皂市水库建成后,雁池坪自珠宝街往下海拔140米以下低平区即被淹没,雁池坪渫水河谷两岸较宽阔的冲积滩地将会变成一个水深面阔的高峡平湖。届时,一个风姿绰约的湖区景象将会展现在人们面前。
 
凤凰尖
凤凰尖在维新镇境内北端,峡峪河东岸,海拔1005米,为石门县中部群山最高峰。其山高耸入云,气势磅礴,一首两翅,酷似凤凰欲飞状。
在凤凰尖两侧的板桥湾,山高林密,人迹罕至,山坡上生长着一种野竹,当地人称为山竹。这竹自由自在,蓬蓬勃勃,漫无边际,满目苍翠。每当山风吹来,似碧波翻滚,响声如潮,一如大海,蔚为大观。若晴空之上,有白云飘过,则投影斑驳游移,恍若地动山摇。我漫步竹海,不禁赋诗一首:“有节君子生江南,板桥山竹自天然,枝枝翠叶织碧海,根根玉杆挽狂澜。风云动静足渊薮,乾坤沉浮决浪尖,连年春苗漫野发,他日潮起更壮观。”
(编者按:由此凤凰尖往东不远,在仙阳河北岸,亦有一凤凰尖,海拔436.5米)
(盛忠中)
 
官坟山
 
官坟山又名鸡鸣山,亦称金鸡山,在维新镇西北端,与雁池乡接壤,海拔729.5米,距县城150多里。山上有一寺名金鸡观。观下石壁峭立,下临峡峪河深潭。相传元时土王覃友仁从湖北麻寮红土南下开拓地盘,来到鸡鸣山,天已漆黑,遂屯兵山下。深夜,友仁朦胧中见一老人柱杖前来,问老人家在何处?老人答曰:在山中鸡鸣处。言之不见。友仁似乎听见一阵鸡鸣,猛然醒来,知天已露曙光,抬头望,见山似一雄鸡昂首而啼,故将此山取名鸡鸣山。又见峭壁顶上有一古庙,近前一看,匾额书“金鸡观”。友仁倏然醒悟,遂在此处安营扎寨,开辟蛮荒。死后,葬于此山迤南六、七里处。官坟山之名也由此而来。
 
 
冷风垭
 
冷风垭亦名五峰山,在维新镇西北端张家山上,官坟山的南边,与雁池乡界,距县城北150里。山麓垭口有一潮水寺,潺流环绕,漱石作响。盛夏风谡谡吹起来,坐于其间,所有湿汗水气都没有了,一切劳顿也顷刻消失,暑患远去,身心俱爽,因称之为冷风垭。
在冷风垭极目远眺,但见云涛翻滚,天穹廖廓,万壑千山,披彩叠翠。时值三伏,这里的山民离不开夹衣,夜间离不开棉被,真乃一绝好的避暑胜地。
冷风垭东麓,有一拖船峪,盛产石膏。
张家山距县城北120里,海拔693米,拔地而起,突兀独立,峰秀耸翠,风光无限。
(按:南乡亦有张家山)
 
阳峰山
 
阳峰山在维新镇西端,与磨市镇东南端交界,居冷风垭、张家山之南,温水与渫水之间,旧志亦作阳布山,距县城北130里,海拔736.5米,雄瞻百里,是温水的发源地。
 
仙阳坪
 
仙阳,在县域中部,地处渫水之北,古名渫阳。晋太康年间,曾置渫阳县治于今维新场古城堤(今维新镇古城堤村)。按古韵,“渫”音“薛”,薛为先韵之入,后演化为仙阳。
仙阳坪,东起三圣乡歇凤岩,西迄维新场两河口,南北群山连绵,中有仙阳河,自东向西流贯,长20多公里.。两岸呈多处河谷平原,间立若干丘陵,土质肥沃,地势平坦,田连阡陌,物产丰富,为水稻主产区,麦、薯、豆、桐、茶、竹、木俱有,过去尤以盛产桐油而闻名全县。《伍氏族谱》载:“仙阳者,邑之膏腴也。”故有“四十五里仙阳坪”和“金仙阳”之称。地下矿藏也非常丰富,有硫铁矿、石煤和石灰石等。仙阳坪现分属三圣乡和维新镇管辖。
仙阳河北岸沙洲的维新场,是石门县中部的重要集镇,现为维新镇政府驻地,东南距县城58公里。上世纪40年代初,一些商贩从九间铺搬来,开始在仙阳河北岸沙堆上摆摊兴场,后见生意日渐兴隆,便着手修建店铺,遂成集镇,即取《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之义,叫做维新场。建国初置镇,1955年罢镇属乡,1986年重又设镇,1995年撤区并乡,将原维新场镇、袁公渡乡、渡水乡合并为维新镇。
维新场昔日即为仙阳河、渡水流域桐油、乌桕、烤烟等土特产的集散地,设有农贸集市,牲畜交易甚旺。维新场又为石门中部山区交通枢纽,公路四通八达。
仙阳坪中刘家峪、杜家岗系革命老根据地。刘家峪在仙阳河南岸,是曾庆轩烈士的家乡。左右山丘对列,中间溪水北流,南靠景家垭,北邻杜家院子。大革命时期,中共石门县委委员曾庆轩于1926年在刘家峪、杜家岗、地坪等地组建成立过中共党支部和农民协会。“马日”事变后,贺龙同志到此进行革命活动,亲自委任时任中共石门县委书记的曾庆轩为湘鄂边区游击司令员。曾庆轩烈士生前曾以附近横岩寺的“杨泗将军”为写照,以“横岩”二字冠头,书写的“横持钺斧杀尽天下土豪劣绅;岩上活佛普救世界贫农赤工”的宣传对联,至今犹铭刻人心。庆轩牺牲后,其父曾焕之继续坚持地下革命斗争。中国工农革命军参谋长黄鳌在战斗中也牺牲于此。杜家岗是1926年冬石门县第一个农民协会的诞生地,接着,农民协会在县域各地成立,农民运动如火如荼。1930年10月,贾国湘、曾辅臣等在杜家岗建“渫阳区苏维埃政府”。1935年,贺龙、肖克部队驻境2月,此地参加红军百多人。现刘家峪建有“庆轩小学”和曾庆轩烈士墓。
坪中古迹有仙阳河畔古城堤,为战国古城,又曾为晋太康年间渫阳县治,城垣残迹至今可辨。还有春秋战国遗址,古添平土司靖苗司、细沙隘、遥望隘旧地。游览地有热水溪温泉、峡峪河等。
现正在渫水上修建皂市水库,仙阳坪大部(自杜家岗以下)都为淹没区,沿河谷两岸的“膏腴地”将永驻水底,成为人们心中美好的记忆。居民则陆续迁移临澧、澧县、常德等县和县内蒙泉、白云、二都、新关、易家渡等乡镇。维新镇政府驻地将迁往本镇贾家村。
 
八户山
 
八户山在石门县域中部维新镇南端,仙阳河南岸。八户山脉自西往东南经杀人垭(海拔841米)、笔架山(在维新镇境内,海拔902米,另在易家渡镇也有一笔架山)、覆锣山(海拔858米)、黄姑洞到三望坡、偏山、女儿垭,与燕子山脉相连,绵延近20公里,海拔一般在750米以上,最高海拔929.2米,越历维新、皂市、新铺三个乡镇。
八户山青松掩映,山色奇秀。据传,古有八户异姓人氏首居山间,故名。八户山由泥盆系砂岩、二迭系灰岩构成,南、西、北面险峻,坡度30~50°。山中藏有煤、石灰石和硫铁矿。
八户山顶有沉香寺、跑马场等古迹,还有旧时称为胜景的“三石耸立、石中卧岭、云雾白人”等景观。站在山顶,看大地苍茫,天际山峦起伏,碧水逶迤而来,石影峥嵘,鸟鸣树密,空谷幽清,十分喜人。
在八户山南的北洄村,有一罗家山,山上产原始野生茶。
 
天门垭
 
天门垭山在三圣乡境南部,与新铺乡、维新镇接壤。天门垭一带俱是崇山峻岭,有覆盆山(海拔645米)、天门垭、雁角尖(海拔742米)、大岩垴(海拔767米)、亮垭(海拔700米),自西往东连绵横亘。在天门垭往南,到海螺湾、陡坡湾一带蕴藏着大量的赤铁矿、煤炭和石灰石。
天门垭山顶盛产陶器,已有500多年历史。生产的陶器,造型美观,质地良好,远近闻名,畅销湘鄂边境各县。“天门垭的窑货”、“杜儿岗的罐头(按:罐头为一种犁田工具)”,过去名列石门7大特产的第1位和第3位,现在依然产销两旺。
天门垭北麓集镇三圣庙,距石门县城64公里,店房呈丁字形分布,现为三圣乡政府驻地。相传三国后期修有关帝庙,明初扩建,内供关公、祖师、西天佛祖,故称三圣庙。三圣庙地属山区,南北两面群山对峙,北部峰峦起伏,地势自北向南倾,坡地较多,南部有亮垭、大岩垴、雁角尖、天门垭、覆盆山向东往西连绵横亘,中间仙阳河缓缓西流,系河谷平原。附近盛产稻、桐油。这里饲养的马头羊体形大,皮毛好,经畜牧部门选定为山羊良种繁殖场地。
 
燕子山
 
燕子山在新铺乡东缘,与澧县接界,距县城东北约50华里。
从天门垭往南东延伸,为燕子山脉,依次有八虎山、三望坡、革家山(海拔559.6米)、网把山(海拔371米)、百丈坑、女儿垭(海拔581米)、燕子山等山。燕子山海拔489米,形如飞燕展翅,故名。又说是因有一燕子岩而得名。
燕子山北麓有涔水横贯。沿涔水北侧约有平均宽1公里、长7公里的平地——燕子坪。燕子山在女儿垭分支往东伸出一条山岭直抵新堰口,在主脉和支脉之间形成一条东西长、南北窄,面积约4平方公里的山峪——花桥峪。这一坪一峪,乃新铺乡的“膏腴之地”,盛产稻谷、小麦;南北两面山坡,岩多土薄,茅草丛生,只宜放牧或植棕、桐、乌桕。故此地林产主要有乌桕、棕片。当地人利用山坡丰盛的草料,牧养马头羊。
燕子山有燕子岩、燕子洞、燕子峡诸胜境。山中盛产石灰石,花桥峪一带煤炭储量丰富。
燕子山人富有反抗精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清咸丰4年(公元1854年),陈正卯、陈廷杰等组织“忠义团”,在燕子山扎寨,掳富济贫,反抗清廷,威震澧州。1927年,在中共党组织领导下,成立过农民协会。
 
瓜子峪
 
在新铺乡南部、易家渡镇西北端有条山峪,两端窄,中间宽,呈瓜子形,南北向,长约6公里,素称瓜子峪,遐迩闻名。峪中有溪沟(双溪上游)自北往南蜿蜒纵贯瓜子峪,注入峪南端的双红水库。故过去一度曾用“瓜子峪”作为公社名,现属新铺乡。新铺乡乡政府驻地即处此山峪,店铺民宇依山沿路疏散分布,距石门县城北12公里。
瓜子峪一带属丘陵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边有燕子山脉为屏障,中间有羊子垭、桃垭、仙凤山横亘。东南面岗峦起伏。由于山岭分隔,形成四条较大的山峪,东部河曲峪,东西向,长约7公里;西北部西溪峪,东西向,长约3公里;中部即瓜子峪;东部自芦茅冲至岩门口之山峪,名御驾沟,或名黄溪峪,南北向,长约4公里;东南角与临澧县交界的红庙山、龚家溶一带,有片约2.6平方公里的平原。大部分农户就聚居于这“四峪一坪”之地。峪坪中都有水流贯通,水源丰沛,阳光充足,为这一带富庶之地。
这里盛产煤炭、石灰石。建有乡办水泥厂。公路西通新关,北通燕子山,南通石门。
 
尖峰山
 
尖峰山,又名仙凤山,亦称先峰山,在石门县城东北新铺乡境内,瓜子峪东北面,与澧县交界,海拔530.7米。澹水发源此山西北麓霞气洞,水源很大,往东流10余里注入澧水。尖峰山山锐而高,亭亭孤立。山上有一仙女观,元代创建。
尖峰山若遇阴雨天气,山上则终日云雾朦胧。此处为一雷区,每年震雷自天而降,光明耀目,形似烟团,状如火球,味如硫磺。烟气弥漫,周滚许久,才烟散雾清,忽然霹雳一声,震天惊地。山下村落百姓闻之,莫不赫然。
(按:县南30里、60里皆有尖峰山)
 
洛浦寺
 
洛浦寺位于石门县城东北15公里处的猪娘背山麓,今为洛浦寺林场驻地。此地有一古刹,左右有洛、浦二溪萦绕,会于寺前,宛如“吴带当风”,溅起的水雾扑面而来,令人快慰不已,因寺处其间而得名洛浦寺。又传曾有一僧名洛浦,先在夹山做典座,佛法高深,可辟谷7日不食。三年吃百顿,捧腹大悟其道,后归洛浦寺,遂以僧名为寺名。
洛浦寺其地四周高山环抱,西有牛角寨,北有白家山、万家垴,南有长青山、青松岭(即青狮岭),东有御驾沟、黄溪峪。群山如黛,峰峦竞秀,异石林立,茂林幽谷,清溪流碧,苍山卧翠,鸟鸣山幽,可谓雅静天地。
古刹洛浦寺又名白果庙、乾明寺,始建于唐,因有“洛浦僧三年食百顿,捧腹大悟”之传,远近闻名,誉为少见之佛教圣地,并享名日本佛界。寺旧有庙田500亩,山场5000多亩,今已辟为国营洛浦寺林场。寺周林木葱茏,浓荫蔽日,清流潺潺,景色宜人。
清初,李自成兵败禅隐夹山寺,洛浦寺和慈利五雷山即成为与夹山相呼应的一个据点。相传李自成白天在夹山当住持,夜晚就住在洛浦寺。野拂和尚(传说是李自成之侄李过)奉令率众扩建洛浦寺,尊夹山奉天玉和尚为洛浦一代祖。寺经扩建,殿宇宏伟,依山迭立,分上、中、下三殿,前有左、中、右三台阶,各十二级,直达殿前,两旁配有厢房,共30间。后历经兴废,今存殿系乾隆17年(1752年)后又依势重建的。
寺后5里许有“清圆寂恩师比丘上密下因顶老和尚墓”,传说是“飞来坟”。相传飞来坟是李自成48疑塚中一座,初来寺僧,首必往拜。据说李自成夹山出家,圆寂后茶毘夹山时,有白鹤扶灵;后官府得之闯王墓葬之所,欲暴骸解官,其夜仙鹤云集,蔽星遮月,飞托灵柩,置洛浦寺后猪娘背山腰向阳处,衔土成坟,故名“飞来坟”。而官府掘墓一无所得,唯砸烂野拂撰碑,击碎紫石牌坊罢了。
寺前两棵千年银杏树为洛浦胜迹。右株高约20多米,胸围6.2米;左株高21米,胸围6.8米,传为唐时建寺所植。现两树盘根错节,尽显岁月苍桑,虽已千年高龄,并无龙钟之态,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主干周围萌发着多株大小不一的小银杏,似儿孙绕膝。炎暑季节,树下农人群聚,微风拂面,令人心神俱爽。银杏在世界各国已经绝迹,故此处银杏树有“活化石”之称。尤为称奇的是左侧的那株银杏树,主干距地2米高处,寄生槐树木一株,干直叶茂,挺拔苍秀,以银杏为基,寄生树中,成为树中树,木中木,如母抱子,人称“银杏怀珍”(或称“银杏抱槐”),为天下一奇。
此处古迹还有朝阳观、分水堰、唐朝湾、观音洞等。朝阳观在洛浦寺东6里的朝阳山,地势最高,可观新安、合口及整个澧阳平原。传说李自成就在朝阳观亲眼看到高夫人率8000女兵与敌苦战和八女英雄战死在草坪的悲壮场面。野拂和尚曾在朝阳观为闯王守灵三年。
分水堰在南阳山脚,方圆2亩,为紧邻的两口水塘,其水一清一浊,煞是奇异,再加上美好的传说,更添其神秘。相传,两塘原本都是清水,宋朝年间土匪王洪、孟达在当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身怀六甲的苏姓皇后娘娘率官兵来此剿匪。剿匪胜利后苏皇后生下太子,故南阳山一带的平缓山坡称太子坡。苏皇后在其中一口塘内亲自洗刷血衣和婴儿尿片,这口塘水遂不清。取水视之,似浑非浑,并无泥质,为自然不解之迷。
牛角寨、唐朝湾自古为南北交通要冲,唐时即设有驿站,故名唐朝湾。1943年日军入侵石门,犯至太子坡、双溪桥、笔架山一带,途经唐朝湾、牛角寨,都遭我军顽强阻击。又传唐朝湾古时埋有大量兵器,岁久通灵,湾内不可动土,否则电闪雷鸣。
观音洞并不是洞,乃一流泉。此股潺潺流水煞是奇妙,夏天清凉如冰,沁人心肺,冬天则热气袅袅,温暖宜人,有一石碑立于前头,年代内容待考。洞上方有一巨石形似观音菩萨,始得洞名。相传泉洞中亦有一观音石像,形态逼真,浑然天成。洞左侧数十米外有一奇峰高耸,绝壁数十丈,峰下古木参差,峰上枯松倒悬,景色雄奇。
御驾沟在洛浦寺东侧,据传李自成率部经此并驻扎,因李自成大顺称帝,其地遂名御驾沟。又传御驾沟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在此御过驾,他丢下的仙桃粒使沟西的山坡上长满了水蜜桃。现今这儿的桃子年年丰收。此沟还有白龙泉、十九狮子过河、仙人岩、硝洞等美丽迷人的景观。
洛浦寺有着迷人的山水风景。山上植被丰富,万木葱笼,青翠欲滴,马尾松林、杉木林、阔叶混交林及各种水果林,青绿相间,红黄点缀,层次丰富,色彩纷呈,季相绚丽。林中郁闭,藤萝纠结,遮天蔽日,人行其中,清新舒畅,野趣横生。青松岭松林莽莽,树体苍劲挺拔,枝叶亭亭如盖,朴实里有光华之色,雄壮中见婆娑之姿,清风吹拂,松涛贯耳,松香阵阵,令人精神振奋。野花沟各种野花争奇斗艳,四季繁花似锦,令人陶醉。白家山上阔叶混交林姿态万千,四季色彩缤纷,其中有不同的两种树冠长成的天然“太极圈”,会令你惊叹不已,拍手称奇。白家山美丽的田原风光又会使你油然生出想去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乐趣。楠竹山上楠竹根根粗壮挺拔,真冲云天,每至春天,万笋破土而出,蔚为壮观。还有那满山的野樱桃,遍野的枫香、野柿等树木,另有一种名为“火棘”的结红色小果实的小灌木,满山红遍。使这里的山山岭岭,自春至冬,都有红叶纷飞。这种红色的小果实被誉为“救兵粮”。据传士兵打仗缺粮时,就以此果裹腹。群山青红黄紫,五彩缤纷,景色别致,令人陶醉。红岩水库水域30公顷,静时碧波荡漾,动时浪涛汹涌。白日船艇穿梭,舟楫往来;夜晚星月倒映,鱼光闪烁。还有那桔园秀色,万家垴的石林,无不引人入胜。金秋时节,万绿丛中,金果高挂,桔香远飘,此时若邀上三、五个好友,在桔园、石林中席地而坐,一边品桔观景,一边海阔天空神侃,将惬意无限。
这里还有广为流传的李闯王在洛浦的故事及纯朴的土家民族风情,都会使人心神激荡,嗟叹不已。
洛浦寺真是个人称“树抱树,山堆山,宫殿顶宫殿,天外还有天”的风景胜地。
 
金峰山
 
金峰山在新关镇东北端,是新关与皂市界山。主峰金鸡观海拔513米。金峰山上双峰插天,一峰独秀。山上有金鸡观,建于唐代,一说建于明代。时代悠远,传闻不同。
金峰山西北方的一山叫鸡鸣山,海拔363.2米(按:与官坟山之鸡鸣山同名)。
金峰山南麓升子峪,抗战期间,民国33年夏,发现石印石,可代替德国印石,质地比桂林石还好,在津、澧、慈、庸(今大庸、张家界)一带盛销,成为抗战时期文化之利器。
 
笔 架 山
 
笔架山在易家渡镇西北角双红水库南端,距县城东北15里,海拔374.4米,三峰如鼎峙立,形如笔架。
笔架山下的双溪坪,有一化育寺,为唐鄂国公创建,称白马寺,明洪武年间重修,今无。寺内原有千年古钟,有古碑记载甚详。今碑与钟俱无,民传“大炼钢铁钟入炉,兴修水利碑为涵”。
民国32年春,日寇骑兵患致太子坡、双溪桥,国军守笔架山、青山岭、尖峰山一带,由乡民向导袭敌,越日即退。
(按:维新镇南端亦有笔架山,海拔902米)
 
白云层山
 
白云山座落在新关、新铺、易家渡、楚江镇四乡镇结合部,在石门县城东北10里处。层山在白云山下,离县城3里。白云山,外望之如一山,其实有白云山、层山二重,因此统称之为层步山或白云层山。白云山即《水经注》上记载的层步山的最高层。层山与白云山相联属,乃层步山之下层。白云层山西北险峻,东南稍缓,呈椭圆形,面积4.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米,主峰蜈蚣寨海拔526.3米,由泥盆系砂岩、二迭系灰岩构成,富藏石英砂岩和石灰岩等建筑材料。
白云层山高秀特立,山上林木茂密,浓荫如盖,青山如洗,白云飘逸,其生动奇异的景象,令人遐想联翩,南北朝石门为天门郡时,曾被誉为“天门第一名山”。山有风云二洞,相传风洞四时有风,严冬暖风习习,炎夏凉风彻骨。云洞常年吞云吐雾,似白云护绕。因山常布白云,故名白云山。有“白云深处”碑碣,字大径尺,已失无存。白云山后障曰屏风寨,两山相齐,在顶可对语,经过则须穷日之力。昔有层山古柏、层山石神、风云二洞、云寺晓钟、屏风浮岚、清濑流觞诸胜景,都曾列入著名的“石门八景”。(见“石门八景”条目)清人覃声福有吟白云层山之绝句,诗云:“行从曲水曲,步上层山层,地阔苍烟迥,天高紫气凝。”
1985年7月13日,在白云层山蜈蚣寨顶动工兴建电视差转台,1987年7月1日正式建成转播。
 
红土坡
 
红土坡在县城东,为一小土山,亦称东坡。土壤呈红褐色。旧志称:“山不甚高,可供游眺,其年霞彩笼罩,地气上通,必有科名。”“东坡霞信”即为石门旧志称“续八景”之一。
民国25年修筑澧石公路,在此开凿山道,掘得石碑一块,上刻“石门”二字,字大径尺有四寸,为谢蕡书,虽经年月剥落,但“石门”二字清晰可辨,今碑不知何往。在1993年出版的湖南省地图册上,称此处有岩壁立如门,据此作为石门名称之来源。
现在红土坡马路宽阔,已夷为坦途。铁路由此入市,与公路交汇,路堤依山,堤中设桥,公路下穿,恰似石门。
 
狮子脑
 
老县城东二里,有狮子脑,系由“百子岩”组成,悬崖绝壁长达700余米,旧有羊肠小道可通易家渡。民谣云:“狮子张开口,金银贯百, 斗。”1995年10月至1997年3月,经过长达17个月的施工建设,千古天堑变成坦途,石门东大门从而彻底洞开。
(选自贺新初著《石门风物》)
 
方顶山
 
方顶山又名花果山,位于县城西侧,海拔113.3米,高不及百尺,方圆仅二、三里,山形如覆斗,山顶方坪,土层深厚,可耕种。
方顶山山不高而灵秀,有方顶留茵、北坡墨麓、仙灵寺址、炼丹灶池、银杏双株等诸古迹名胜。今除银杏尚剩一株外,余皆不存。
相传晋时许逊,初为旌阳令,故又名许旌阳,后弃官归田,草赤如茵的方顶山即成为许旌阳铺毡炼丹之地。许旌阳修炼136年成仙,举家飞升,鸡犬亦随之而去。宋时封许为妙济真君。清人张应湘有诗叹曰:“一席寒毡去不留,仙踪只在此山头。几从踯躅红铺地,借问樵夫认得不?”
在山前的仙灵寺,许旌阳亲植银杏二株。清乾隆乙卯年除夕,一群小儿玩火焚烧其一,尚存一株现高30米,围径5米,仍枝繁叶茂,欣欣向荣。昔日“方顶留茵”、“银杏双株”皆为石门著名“八景”之一。
方顶山北麓称墨麓,色黝黑像被墨染过一样。据传是许旌阳挥毫拨墨之处,墨染浓黑,故名。其实,这是种浓黑沾泥,人称金刚泥。旧时,年逢大歉,有人食以充饥,多不消化而成疾。南麓有石门县学训导余审墓。余审,辰溪人,喜谈风水地理,他认为县北太清诸山属火象,方顶,属土形,火土相生,方顶山是一绝好风水宝地,死后遂葬于此。
民国23年冬,日冠攻陷石门县城,以方顶山一带为据点,密布电网,盘踞一月,恣意烧杀抢掠,后经盟军飞机轰炸才退走。
现方顶山东南北三面已为街道环绕,山中有县委党校、县气象局、县图书馆等机关。今日方顶山柑橘满山,四时常绿。金秋时节,果红叶绿。登顶远眺,十九峰如屏矗列,澧水河似带飘远,山城石门,尽收眼底,人间繁华,一览无余。
 
石门山
 
石门山计有三处。
一在县城东2里红土坡。二在县城西3里杨岭岗与新街口两岸石壁对峙如门,雄姿勃勃,壁临澧水,水碧如兰,倒映山城如画,“石门峭壁”为石门旧传“八景”之一。石壁西面滩头,滩流湍急,水溅浪花如雪,人称洄洑滩,“洄湍卷雪”亦为石门旧“八景”之一。急滩与峭壁碧潭,拼合成趣,一水中接,浑然一体。夜晚灯火斓珊,潭映水底不夜城,当称古今胜景。
三是在1987年出版的湖南省地图册上,称在石门县城西15里处,岩门口“天然有石门”,故名石门县。这岩门口在渫水下游新关镇安乐村,是一座绵延5华里的岩石山, 此岩石山的一处有长达30多米、宽2米、高约4米,像刀削一样的岩壁狭道,上宽下窄,耸立为门,世谓之岩门。是石门经此处北上的唯一通道。
岩壁狭道两边,缝隙交错相对,至今观之,犹然如此。相传在每晚9点多,这个长达30多米如门似的岩壁狭道,自动关闭,清晨又自动分开。过往行人,若不在关闭之前经过,就要绕道一华里多路程。据说,某一日,正在关闭之时,恰有一孕妇来到其中,走之不及,被挤死在内,自后,再也没有日开夜关这个现象了。此传说,当地人众所周知。1943年秋,日军第二次侵犯石门。国民党73军,以岩门口为中心,在上到新关,下至三江口的河段,死守江面,抵御日军北上。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野战军,进军南方,经过岩门口北渡,周围的老百姓用自家的木船、门板,为解放军搭浮桥。刘、邓大军在这里过了三天三夜,顺利开赴到祖国的大西南。岩门口周围有9个凸,据古地理先生说,是九牛下池之地,活龙活脉的好风水。相传在清朝道光年间,皂市十家坪的王友亮,将杨氏夫人安葬于正岩门口不到50米的地方,结果这王氏家庭,10个孙子中了9个举人,所谓十子九举,其来由为此。在九凸之一处,曾有昔日烈女所建的断指庙。从岩门口直下,不到300米,就是渫水。离渫水30米处的岸边,有座小桥,叫广德桥。离小桥约500米处,有一渡口叫莫家塌,是北上四川的要塞。莫家塌,也是首届同盟会元老、两湖总督、民国开国之勋、辛亥革命名将、国民党陆军上将林德轩的故里。同时也是同盟会元老林精一的故居。因为岩门口是石门北上四川的唯一通道,林德轩兴修、补修了自新关至石门的道路约20余华里,并在岩门口梯形地段铺上石板,砌成石级道路。特别使在岩门口岩壁狭道内的路面呈倾斜形,上低下高,林德轩在修路时,还叮嘱匠工在靠上方狭道为门似的进口处外路面的岩石上左右两边,各打了一个门垛眼,象徽为奇特的关闭之处。这门垛眼将作为一永久的历史遗迹供人瞻仰。
故石门之所以名为石门,自南北朝始,就以这3处石门山为渊源,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三者虽然方位、距离不同,但具说明石门之名,系以地形地物特征而得名。
又传石门之所以叫石门,就是从石门上西北乡共有10个石门,据说新关境内就有3个,一个在新关镇的闫家溶与龙凤园艺场交界处,一个就是安乐村的岩门口,一个在茅坪村。1943年4月,日军第一次侵犯石门时,只到达石门易市双溪的后山青山尾,就遭到国民党第73军的顽强抵抗,节节败退,在此,还击毙了一名日军长官。由于“石”与“十”偕音,日伪军说:石门,听说有10个门,现在,我们来到石门,一门都还没有打开,就这么厉害,还有9个门,又如何能打得开呢?
石门自古以来,为土家族聚居区。近来又据土家语专家考证,认为“石门”属古代土家语的音译地名。“石门”,土家语本意“肉与火”,是古人发现火烧肉的地方。
总之,“石门”名之来历,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姑且并存。
 
石门“八景”
 
石门县志楚江镇及邻近区域,有旧传“八景”:
层山古柏:县城北三里,隋树也。清末已不复见。相传范仲淹读书安乡,游澧至石门,陟白云层山,徘徊隋时古柏之前,时有吟咏,今尚无传。山侧有石,屹立如人形,号层山神。
石门峭壁:一在县城东2里,一在县城西3里,一在县城西15里。两岸壁立如门,下临澧水,县之得名以此。
云寺晓钟:在县城北白云层山,有真武祠,又说为白云观,建于明朝万历21年,观居层山绝顶,俗称“金顶”,称“四天门”,有上、中、下三殿,四面悬岩峭壁,景秀壮观,气象万千,不可逼视。山坡间修一、二、三“天门”。“三天门”为白云观第二座庙宇,座落在山坡上。白云观的第三座庙称“二天门”,位于层山脚,始建于清光绪年间,香火鼎盛,热闹非凡。再往外走,至今铁路桥附近过去建有白云观进山牌楼,称“一天门”。金顶庙里有“飞来钟”,每天将晓而寺钟自鸣,钟声远彻。明朝石门知县冯汝器曾有白云观中勒石观壁,题曰“小太和”。清朝诗僧郑桓曾在这里纵酒放歌,留下了《云寺晓钟》诗:“高山古寺晓云横,钟在峰巅韵更清。临曙不醒尘世梦,鲸鱼故击两三声。”
方顶留茵:在县城西方顶山。许旌阳炼丹处,其铺毡之地,草赤如茵。
将军野渡:在新关,即县城西北18华里处。相传东汉时澧阳武陵蛮起义,伏波将军马援领兵征剿渡此,后身死未归,故名渡以纪之。旁有伏波将军庙,今已废。
麒麟绣水:在县城东麒麟桥。桥下水若起赤纹,主邑中有人登科。今桥水皆无,此景已废。
清濑①流觞:在白云层山顶有一黑岩泉,泉水循山峭涧,南流自东方桥注入澧水,与郦道元注说相合。层山下有卓锡②泉,可能是因为唐僧卓锡而得名。元时石门县令宣差越烈游宴于此,建亭名“石濑流觞”。
洄湍卷雪:县西三里洄伏滩,激湍如雪。
此“八景”即使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设石门县始,至今也有了1400多年的沧桑巨变。现在只有“石门峭壁”可见,其余皆已面目全非,无景可观了。
 
清同治年间,修编县志,又续著“八景”:
星楼晓望:指文星楼,又名楚江楼、八角楼。俯瞰江流,高插云表。登临远望,有平吞云梦③之势。1943年11月,日寇陷县城,焚毁县市房屋大半,并烧毁百年前的建筑物楚江楼及民教育馆、商会。
塔顶朝暾④:二都坪中梯云塔,1850年由曾任天津知县、直隶知州的县人王大猷领头筹建。浮图秀耸,朝日初上,一道红光最先照耀。
飞来古钟:本为对河东十里许存志观钟,铸于宋理景定五年,不知何时飞至清泉寺,即今一完小所在地,卧于露地,阅数百年不锈不苔,灵异殊甚。今清泉寺已废,钟亦不存。
屏风浮岚:白云层山后嶂屏风寨,浮岚掩映,空翠欲滴。屏风寨两山并肩,人站其上可对语,走过去则需半日路程。
长溪月波:在石门县城今澧阳路。长溪出长溪峪,经夹板峪、方顶山北麓入市区,由石门二中大门前至东方桥与白云层山南流溪水汇合后注入澧水。东方桥又名石门桥、天门桥,元县令达鲁花赤、宣差越烈建,教谕张厚写“记”。清康熙年间许湄重修。抗战期间被炸毁一角,民国37年重筑公路始修复之。昔日,带水清浅,沙砾可数。每遇朗月荡漾,金光夺目。在桥上、溪边观玩,赏心悦目,故为“八景”之一。今日长溪,已成市区中心,为石门县城最繁华段,沿溪高楼大厦,蔚为壮观。现溪水已被水泥板覆盖,“朗月荡漾”已不复见。而逢夜晚,满溪虽无波,灯火却辉映,沿流另有情趣,可谓:“长溪月波不复见,多彩灯火满长溪。”
东坡霞信:在县城东二里许红土坡。山不甚高,可供游眺。其年霞彩笼罩,地气上通,必有科名。
黄岩迴澜:县城东二里,经闫家坝,巨石盘踞澧水江心,水势回环,春涨暴涌,声如雷轰。因江心巨石妨碍航道,疏通河道时已除,此景已不复见。
枣峰稠荫:枣峰,在十九峰中。旧志载:枣峰有树,十大余围,不知何时所植,绿阴⑤浓布,荫垂一亩。行人憩息,爽气可掬。今古木已不存。
此续著“八景”,也因物换星移,大多失去了观赏价值。

注:①濑(lài):湍急的水流。②卓锡:僧人出行,多拿锡杖,因谓僧人的居止为卓锡。卓:植立;锡:锡杖,僧人用具。③云梦:泽名。古云梦范围很广,是现在湖北东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之地的总称。④暾(tūn):初升的太阳。⑤阴:阴影,树荫。


Copyright © 2014-2020 SM-JJ.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石门经济网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湖南省石门县城,楚江街道澧滨路  邮政编码:415300

有需必应:15074208906(24小时恭候)  客服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件邮箱:2971306639@qq.com 点击这里投件!

ICP备案号:湘ICP备15002191号    社会信用代码:92430726MA4LPR6M1J    湘公网安备43072602000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