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峪河金鸡观附近是维新镇官.坟.山村,因石门覃氏始迁祖友仁公陵寝在此地而得名。在人民公社时期又称为关峰生产大队,属大兴人民公社管,2013年将官.坟.山村并入冷风垭村。同期,上坪村与凤凰尖村合并为峡峪河村。据清同治石门县志载,在周穆王(第五代周天子)时,有竺氏后裔封邑在覃地,公族后裔因以覃为氏。至秦并巴蜀,覃氏受命节制夔州,后裔居瞿塘。唐玄宗御驾幸蜀,有覃汝先护驾有功,授夔州府总管之职。至宋有汝先公后裔覃士魁迁施州,守施州卫城。至元末有士魁公后裔覃友仁,授安抚宣慰使迁红土。红土可能是现在恩施州治东的红土镇。红土所在何处待考,但友仁公为石门覃氏始迁祖则无疑。友仁公陵寝封土堆长和宽各5米,高2米余,碑碣雄伟,铭文清楚,保存完好。从现在石门县西北乡交通布局看,官.坟.山是全县少数交通条件很不便利的地方,覃友仁生前是当地职位最高的官员,他死后为何安葬在这么偏僻的地方呢?最合理的解释是这里曾为石门境内南北交通要道。盛氏族谱载《渫水行》地名长诗,将石门古驿道从龙门出水,一直写到天门月色,其中:
水绕鹅池与雁池,龙潭风浪静何时。上行思古溪欲隐,苦竹钓竿垂柳丝。山溪断处一桥高,碗水难消口渴焦。冲到芦茅来暴雨,冷风刺面快如刀。峪下拖船路一条,隔河渡水把手招。青山不老重阳树,垭上梨儿早已凋。热水溪开鼎沸汤,仙人已去空留桩。贾家村里枝凋残,口出两河潭变滩。小小蛇头张毒嘴,鱼儿吃尽一溪干。
诗中有些地名是“原装”的人们比较熟悉,如雁池、龙潭、思古溪、重阳树、热水溪和贾家村等。有些地名是根据诗词音节要求做了变形处理的,需要对地名很熟悉才能够看懂,如山溪断处一桥高指干沟、碗水难消口渴焦指一碗水、冲到芦茅来暴雨指芦茅冲、冷风刺面快如刀指冷风垭、峪下拖船路一条指拖船峪、隔河渡水把手招指上渡水坪(具体地点在皂果潭上一点)、垭上梨儿早已凋指梨儿垭、仙人已去空留桩指小热水溪处的先人桩(实为桥墩)、口出两河潭变滩指两河口、小小蛇头张毒嘴指蛇头嘴、鱼儿吃尽一溪干指鱼儿溪等。
石门盛氏族谱载,该诗作者盛文浓,字春江,庠名(学名)蓉舫,邑廪生(廪膳生员省称,即清政府供养的学生,县邑年20名),生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五月,卒于1933年。少聪颖,读书渊博,试辄高等,教授生徒,多所成就。晚清举人盛武贡,字献庭(榜名再生,别号贤胡子)、民国石门县参议长盛联蕃(即盛 汉屏)、民国外交部西亚司司长盛忠亮等是其生徒。我父亲跟着他读过半年私塾,称他为春江师傅。石门旧志成书于1869年,该书艺文志中没有收录《渫水行》。该志修编人员之一盛文涛,是盛文浓的堂兄。盛文涛字秋江,邑庠生,生于1833年,卒于1879年。这表明该诗当时尚未产生。该诗写到的一碗水、芦茅冲、冷风垭等地都在官坟山附近,而拖船峪、渡水等地都离峡峪河口不远。在皂果潭上游约百米处河床的巨石上,至今仍然可见桥桩基坑,在桥的北头有一水田叫庙丘,是白莲寺遗址所在地。诗中写到的古驿道后来在卢次伦经营泰和合茶号时有部分改变,即从冷风垭经金银垭、曹家溪、大垣场、热水溪到先人桩,而不是走拖船峪、渡水河、重阳树、梨儿垭到先人桩的。卢次伦于1889年开办泰和合茶号,到1899年前后达到鼎盛,改道时间应该在泰和合鼎盛时期。因此,《渫水行》大约成诗于1877年(盛文浓20岁)至1899年(茶马古道部分改道)之间。我的外祖父家在曹家溪,儿时去玩看到木架屋没有板壁感到奇怪,母亲解释说那是给过往客人拴骡马的。在1960年代初因石清公路通车,曾经喧闹的茶马古道终于沉寂下来,《渫水行》地名诗也逐渐被人们遗忘。诗中提到的地名可以证明古驿道经过官.坟.山村,但没有走金鸡观和峡峪河,而走了冷风垭、拖船峪和峡峪河口。前面提到细沙隘(峡峪河)是古驿道上的重要关隘,何时改走冷风垭而不经峡峪河的呢?这里有一种可能,即清同治石门县志等记载,石门西北乡在1631年和1860年,先后经历过二次“屋瓦坠地”的强烈地震。笔者小时在峡峪河砍柴,见到峡峪河内稍平一点的路上,有很多巨石挡路,有的路段就是在堆积的碎石上踩踏出来的。在峡峪河内约5公里的地方,有个地名叫隔山潭,疑似地震后形成的堰塞湖堤坝。可能是因为几次地震,使峡峪河地段古驿道严重受损,而改走冷风垭,下拖船峪,过渡水河,到重阳树的,后来在泰和合茶号鼎盛时,再局部改道一次。点击:关注添平覃氏来源于天门茗壶博客 覃氏文化研究 编辑整理:覃业书